在科學技術因素以外,中國企業最薄弱的環節恐怕就是企業管理問題了。導致企業經營失敗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挪用資金,有的是人心渙散,有的甚至是違法經營,究其根本原因,就在於企業管理者和管理方法的“不仁”與“失德”。曆史證明,一個缺少“仁德”之心的國家,最終的結果一定是敗亡。一個缺少“仁德”之心的企業,難道我們還能期望它能永續經營下去嗎?但是,很少有管理者真正意識到這一嚴重的管理空白對企業生存發展的影響。

雖然,當今中國企業管理者們對改進管理作了不懈的努力,但是,我們不能忽視一個現實,那就是當今中國的管理學的實踐和發展,幾乎囊括了西方三百年的工業化管理學發展的曆程。對於西方的管理學理論,中國企業和管理者缺少消化吸收的能力。

還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我們的企業管理學幾乎完全脫胎於西方的管理理論,嚴重脫離中國國情。對於今天的絕大多數管理者來說,所學習和信奉的幾乎都是西方管理學大師理論,甚至在管理文化和企業道德的建設方麵也從西方生吞活剝。這些西方管理學理論在中國企業中實施,出現了嚴重的水土不服。

再者,管理學的發展必然基於不同國家的文化背景,有著鮮明而迥異的民族特性,哲學體係的差異結果是所發展出來的管理思想與管理行為也有很大的不同。歸根結蒂,管理是一門實踐學科,由於中國人與西方人的思維方式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哲學思想不同,中國管理學與西方管理學也絕對不會完全相同。

中國並不是一個思想貧瘠的土地,在這樣一個具有深刻文化底蘊和豐富曆史內涵國度,如何開掘我國古代哲學中所包含的管理思想,並把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管理思想同西方管理思想整合而形成新的管理文化,是曆史賦予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們的言行輯錄,古語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它被稱為中國人的“聖經”。這是一本被中國人讀了幾千年的教科書,包含了豐富的中國古代的政治思想與管理之道。《論語》不僅是我們了解中國古代社會的一把鑰匙,也為我們提供了一條寶貴的途徑,那就是把中國古代的管理智慧同現代企業管理相結合成為一種可能。

在《論語》中,孔子明確提出了“仁者愛人”與“為政以德”的管理思想,強調倫理道德的重要性,認為“仁”是“德”的最高體現,管理的本質是“修己安人”。孔子的管理思想的邏輯起點是“修己”,通過“克己複禮”實現自我管理,其歸宿是“安人”,即實現“盡善盡美”的社會管理。

《論語》的管理思想包含個人修煉與管理方法,通過“孝悌”規範人的思想,通過“禮”明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從而實現人的道德的完善,實現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和諧”,人與社會關係的“和諧”,企業與社會關係的“和諧”,最終達到“修身、齊家、平天下”的最高理想。

怎樣實現這個理想,是擺在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麵前的問題,由於曆史的原因,中國的倫理道德體係,早已經支離破碎了。現代企業管理的倫理道德體係的建設與完善,任重而道遠。

李東生曾經說:“20年前,中國企業家不看西方管理的書籍,那是無知;20年後還在看西方管理書籍,那就是無能了。”“無能”的企業家,必然造成混亂的企業,從而發生連鎖反應,虛弱的經濟,死寂的文化,乃至落後的國家。現代國力的競爭不僅是經濟和科技的競爭,最終的競爭必然是文化的競爭。如果我們不能完成中華民族的悠久曆史文化同中國企業管理相融合的曆史重任,就會不同程度地導致民族文化的衰亡。

一位國學大師曾說過:一個民族,如果滅國了,隻要文化還在傳承,那麼,這個國家就有複興的可能;如果一個民族,她的文化滅亡了,那麼,她的國家就真正滅亡了。

在建立中國式管理學的進程中,如果我們不能發揚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總是一味承襲西方式管理理論,並對西方的文化和思想頂禮膜拜、亦步亦趨,那麼中國的企業永遠也不能超越西方,如同西方人學習中國的武術和京劇,盡管他們許多人非常熱愛這些中國的國粹,但是,在這個問題上,他們永遠也不能超越中國,因為,那本來就不是他們文化中本有的東西。我們隻有走一條中國自己的道路,才有可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在本書中,我們把《論語》的相關章節揀擇出來,將《論語》中閃爍智慧之光的哲思和管理思想,結合現代管理理念加以融合,試圖闡發出一種以中國倫理道德和哲學觀念為基礎的現代的中國式的管理理念,論述道德也能成為一種生產力的嶄新觀念,並提出企業管理中道德建設的一些具體的觀念和方法。

這種嚐試,可以說是一種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回歸,更應該看作是對傳統文化的發揚和繼承。但願我們這一代人通過自身的努力,無愧於我們聖哲先賢,無愧於我們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