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這次的《我是歌手》決心打造音樂盛宴的時候就有弱化主持人的想法,啟用的主持人是場上的選手胡海泉(陳羽凡是第2期主持)。由選手來擔綱主持,可見節目方的用意。主持人的地位大大弱化,基本上是可有可無的,即便沒有主持人,這檔音樂秀節目並不見得會降低太多成色。外景主持趙子靚的作用主要是對當天節目錄播進度的一個現場提示,似乎她的存在更可以忽略了。因此,《我是歌手》真正做到了把舞台讓給選手,把足夠多的鏡頭留給選手。
《我是歌手》的舞台,是音樂的舞台,是真正屬於選手的舞台。需要提及的是,雖然主持人胡海泉發揮的時間不多,但卻很好地履行了自己的職責,畢竟他是音樂人,對音樂的領悟和體會相比一般的主持人要來得深刻,因此他對選手結束後的每一次點評也非常有深度,比如第1期黃貫中唱完《海闊天空》後,他說:“我感覺我們的舞台突然變成了一個殿堂,一股很神奇的力量把我們拉回到那個最棒的光輝歲月裏,感謝永遠不朽的Beyond精神”。第4期齊秦唱完《如果雲知道》後,他說:“一個擁有至尊地位的一個歌手,卻願意和後輩們同台演出PK,為什麼,就是想給朋友們唱更多動聽的歌,因為經典是需要傳唱的”。
三、取消明星嘉賓,觀眾擔任裁判
湖南衛視總是引領先鋒,《超級女聲》、《快樂男聲》開創了全民娛樂與全民狂歡的浪潮,之後各大衛視各種選秀節目跟風而上,平民化、草根化選秀的土壤催生了眾多草根英雄,而民眾對於一炮走紅的選秀節目寄予了更多期望。但是,節目內容麵向藍海地帶後,草根選秀幾成汗牛充棟之勢,而且由於電視觀眾的口味變得更挑剔,從2004年的《超級女聲》的火爆到如今類似節目的疲乏,說明該類型的節目經過洗禮想要繼續達到當年的社會轟動效應幾無可能。
於是,節目的求新求變自然不可避免。於是,《我是歌手》大膽創新之一就是取消明星的嘉賓評委,不再由嘉賓來決定選手的命運,而是由現場的500名觀眾來擔負裁判。這些從全國嚴格篩選出的“知音”觀眾,具備一定音樂素養,懂音樂,更懂欣賞音樂,他們來自五個不同年代。每一期歌手唱完之後,觀眾根據他們的現場表現直接投票決定選手的排名及去留,累計兩期分數最低的歌手被淘汰出局,由新的歌手替代進行比賽。現場觀眾的評判再也不會受嘉賓的影響,完全從現場感受出發,遵從內心做好評判工作就行。工作人員在計票時,都會有專業的專家進行現場監督,以保證投票的公平和公正。由於參賽的選手都是成名已久的歌手,比如齊秦、辛曉琪、周曉歐、林誌炫等等無不是當年稱霸歌壇的王者,以前他們總是以嘉賓、評委或導師的身份出現,而現在不同了,拿走他們的評委權威,去掉了他們頭上的神話光環,他們隻是以選手的身份出現,現在來接受觀眾的評判。而且還有名次之爭,也有麵臨被淘汰的危險,所以他們必然會傾盡全力演繹歌曲。其實,該檔節目名次並不重要,總導演洪濤甚至設想過讓歌王空缺。
畢竟是音樂節目,台上演唱的都是大師級的專業歌手,現場的觀眾是經過篩選出來的,對音樂略微懂一些,可現場給出評判,而電視機前的大部分觀眾並不具備音樂專業素養,選手的發揮好壞需要專業人士的指點。由於《我是歌手》取消了明星嘉賓,因此節目組在後期剪輯中,加入了專家顧問的點評,每位歌手每唱完一首歌,這些音樂人士都會“及時”的給出中肯的評價,以便讓觀眾更好的體會和欣賞那些歌曲,這些人包括宋柯、張漫、伍洲彤、金兆鈞等屬於音樂行業內的大腕。由於他們的點評是後期加進去的,現場的觀眾是無從知曉的,並不會對他們的評判產生影響。因而取消明星嘉賓,讓觀眾擔任裁判,更能確保該節目的公平公正性,後期的專家點評也照顧到了更多的觀眾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