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DII型本幣理財產品,簡單說即是客戶將手中的人民幣資金委托給被監管部門認證的商業銀行,由銀行將人民幣資金兌換成美元,直接在境外投資,到期後將美元收益及本金結彙成人民幣後分配給客戶的理財產品。
雖然銀行理財都會預期最高收益率,但不可否認收益率的實現存在著不確定性。同時,不同產品有不同的投資方向,不同的金融市場也決定了產品本身風險的大小。所以,投資者在選擇一款銀行理財產品時,一定要對其進行全麵了解,然後再做出自己的判斷。
理財產品中“餡餅"和“陷阱”
近兩年,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理財的重要性,各種理財產品也是銷售火爆。不過,隨著股市的大幅振蕩,部分理財產品出現了“零收益”甚至“負收益”,不但令投資者深感失望,而且將相關銀行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Tips:目前監管層對理財產品市場的監管仍然存有漏洞,比如,雖然監管層要求銀行理財產品必須揭示風險,但是銀行在宣傳單上卻可以通過字體的處理,強調最高收益,對風險揭示則弱化處理。
2006年末,家在廣州的葉石替父母選擇了一筆失敗的投資。
她將父母的5萬元錢用於購買某銀行“b計劃”理財產品——這一承諾保本的產品其預期收益達到15%。葉石認為,銀行的理財產品投資穩健,適合風險承受能力較弱的老年人,而她自己的投資則全部指向國內股票型基金。
葉石說,上述產品提出的港股概念也是吸引因素之一。和當時大部分投資者一樣,葉石也認同“A股和H股存在價差呈現出一個誘人的套利機會”。從葉石提供的“b計劃”產品說明書上記者看到,該產品將大部分本金投於境內無風險投資,以保障到期時100%的本金支付。另一小部分則用於購彙,所得外幣購買期權,以期用小部分本金博取最高15%的預期收益。
這一產品的收益與三支香港股票表現掛鉤——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以及中國銀行。一年內,三支股票中,表現最好的股票和表現最糟的股票,隻要其漲幅(或者跌幅)之差在15%以內,該款產品就能獲得收益;反之,若在15%或者15%以上,則為“零收益”。
通俗一些解釋就是,這一產品博的就是三隻股票的同漲同跌。
令人遺憾的是,這一帶有強烈“對賭”色彩的“b計劃”到期時的表現並不如人意,葉石的5萬元投資,一年下來收益為“零”。
據了解,市場上與葉石有相同遭遇的投資者還大有人在。其中,不少人將畢生的積蓄投資於類似“隻賺不虧、收益可觀”的理財產品,並對其寄予了莫大期望。
理財產品的選擇
在如此眾多的理財產品中,該怎樣選取適合自己的產品呢?
Tips:購買理財產品,考量風險是第一位的。
目前市場主流理財產品為非保本浮動收益型。我們主要針對就非保證收益理財計劃的兩種類型來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