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的眼中,彼得·林奇就是財富的化身,他說的話是所有股民的寶典,他手上的基金是有史以來最賺錢的,如果你在1977年投資100美元該基金,在1990年取出,13年時間已變為28000美元,增值28倍,不過13年的時間。
這個“股票天使”彼得·林奇——曆史上最偉大的投資人之一,《時代雜誌》評他為首席基金經理。他對共同基金的貢獻,就像是喬丹之於籃球,鄧肯之於現代舞。他不是人們日常認識中的那種腦滿肥腸的商人,他把整個比賽提升到一個新的境界,他讓投資變成了一種藝術,而且緊緊地抓住全國每一個投資人和儲蓄者的注意力。當然,他也在這場比賽中獲得了極大的名譽和財富。
成長之路
1944年1月19日,彼得·林奇出生於美國波士頓的一個富裕的家庭裏。
父親曾經是波士頓學院的一個數學教授,後來放棄教職,成為約翰·漢考克公司的高級審計師。可是不幸的是,在林奇10歲那年,父親因病去世,全家的生活開始陷入困境。
為了省錢,家人開始節衣縮食,林奇也從私立學校轉到了公立學校,而且開始了半工半讀的生活。11歲的他在高爾夫球場找了份球童的工作。這份工作應該說是最理想不過了,球童工作一個下午比報童工作一周掙的還多。
高爾夫球場一直是風雲人物、名流巨賈的聚集之地,與其他球童不同的是,林奇不僅撿球,還注意學習。從高爾夫俱樂部的球員口中,他接受了股票市場的早期教育,知道了不同的投資觀點。林奇跟隨球手打完一輪球,就相當於上了一堂關於股票問題的免費教育課。
在當時;雖然是經濟發達的美國,人們的意識還是相對保守,對股票業並不很信任,視股票市場如賭場,把買股票等同於賭博行為。原本林奇也是這樣想的,但球童的經曆開始讓林奇逐漸改變了看法,雖然他那時並沒有錢去投資股票。
就這樣邊工作邊讀書,林奇讀完了中學,考入賓州大學沃頓學院。他未放棄球童的工作,還因此獲得了弗朗西斯·維梅特球童獎學金。
沃頓商學院的經曆對於以後林奇的成長是十分關鍵的。為了家庭,為了自己,林奇開始著手研究股票,他想找出其中的“秘密”,成為像高爾夫球場的客戶一樣成功的人物。於是,他有目的地專門研究與股票投資有關的學科。除了必修課外,他沒有選修更多的有關自然科學、數學和財會等課程,而是重點專修社會科學,如曆史學、心理學、政治學。此外,他還學習了玄學、認識論、邏輯、宗教和古希臘哲學。還沒有真正涉足商海之時,林奇就已經意識到,股票投資是一門藝術,而不是一門科學,曆史和哲學在投資決策時顯然比統計學和數學更有用。
因為球童的兼職和獎學金做經濟的堅強後盾,大二的時候,他決定用這筆積蓄進行股票投資。他從積蓄中拿出1250美元投資於飛虎航空公司的股票,買入的價格是每股10美元。後來,這支股票因太平洋沿岸國家空中運輸的發展而暴升。隨著這支股票的不斷上漲,林奇逐漸拋出手中的股票來收回資金,靠著這筆資金,他不僅讀完了大學,而且念完了研究生。
暑假期間,林奇來到世界最大的投資基金管理公司——“富達”,能在這樣的公司實習,是一種非常難得的機會。這份工作不僅使林奇打破了對股票分析行業的神秘感,也讓他對書本上的理論產生了懷疑,教授們的理論在真正的市場中,幾乎全線崩潰,這種信念促使林奇特別注重實際調研的作用。
“他是一個奇跡”
1969年,林奇已經畢了業,他來到富達,成為公司的正式職員。起初是金屬商品分析師,幹了幾年的分析工作之後,1974年林奇升任富達公司的研究主管。當時公司正陸續擴展化學、包裝、鋼鐵以及紡織等部門的業務,這些工作開始讓他有機會接觸到證券市場的最前線。他除了走訪公司,收集情報,從中挑出最有前途的投資領域之外,還注意將自己的判斷結果與實踐相對應,為以後的實踐打下基礎。
8年之後,由於工作出色,林奇被任命為富達旗下的麥哲倫基金的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