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三九: 中藥的“最後一次失敗” (2)(2 / 3)

從1996年到2001年,三九出手並購了140多家地方企業,平均每個月並購2家。其中,承債式占45%,控股式占35%,托管式占20%。就在這種跑馬圈地式的瘋狂並購中,三九集團迅速擴張成全國最大的中醫藥企業,總資產猛增到186億元,所屬企業遍及全國,形成了醫藥、汽車、食品、製酒、旅遊飯店、商業、農業和房地產八大行業,其旗下甚至包括一家華南地區最大的夜總會。

2002年,三九廠慶,趙新先吩咐重新裝修廠史陳列室。設計人員在陳列室的入口處,放置了一艘航空母艦的模型,軍艦的甲板上放了56架飛機,它們分別代表了集團直屬的56家二級子公司,在它們的旗下則還有上百家三級、四級公司。趙新先對這個創意十分滿意,每有貴客來,他必在軍艦前一一介紹。他說:“這就是中國中藥產業的航空母艦,我們要讓飛機達到100架。”到他退休之前,飛機最多的時候為98架。

發生在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的那場國有企業並購浪潮被認為是“最後的晚餐”,很多國有企業經營者乘機將企業廉價改造,占為己有;有些人則上下其手,通過倒賣企業牟取暴利;也有一些企業則在這次浪潮中順勢而上,低成本地擴大了企業的規模。三九在並購中,便享受到了一係列的優惠政策,如掛賬免息、低息貸款,以及低價獲得土地等等。然而,在“摘桃子”的過程中,由於趙新先太過於心急,因此,也盲目地吃下了很多“爛桃子”。它們看上去是免費的,但是要真正消化它們卻耗費了三九很大的資源,有相當一部分最後還是拯救無術。1997年,三九以承債的方式兼並了太原洗滌劑廠,幾年經營下來始終重振乏力,並且與地方政府的關係也搞得越來越緊張,最終在這個項目上虧損7000萬元。此外,三九在蘭考的項目也虧損了5000萬元,鄭州的少林汽車項目虧損6000萬元,邯鄲啤酒項目虧損1500萬元,財務糾紛官司更是多達數十起。

據數據統計顯示,三九在醫藥行業內的並購成功率高達70%,而非醫藥行業則大半以失敗告終。擴張之初,企業的負債率為19%,而到1998年時,負債率卻已高達80%。在第一次擴張中,三九看上去變得兵多將廣,勢力遍及全國,但是沒有關聯度、缺乏整合的並購戰略其實已經埋下了十分危險的種子,它日日都在消耗三九的資本和品牌影響力。

第二次擴張: 僅次於德隆的大鱷

正當趙新先宣誓打造全球第一中藥企業的時候,中國企業界的生態突然發生了變化。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實業型企業家一直是業界的主角,在家電、食品及醫藥領域湧現出了一大批善於運作、精於管理的企業家。然而,隨著互聯網的興起及資本市場在中國的蘇醒,另一類型的企業家忽然成為新寵,他們更加年輕,更加善於運用資本這個放大器,同樣是白手起家,卻能在更短時間內完成財富的積累。麵對這一勢不可當的商業潮流轉變,年近六旬的趙新先並沒有茫然失措。相反,他在資本市場和互聯網兩大領域中,都表現得異常激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