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華晨: “拯救者”的出局 (3)(2 / 3)

這一刻的仰融,已儼然一副民族汽車拯救者的形象。

他的汽車夢想的確激發了很多熱血的中國人,對於一個擁有13億人口、正在崛起中的大國而言,居然不能製造出一輛“中華血統”的汽車,實在算得上是奇恥大辱。華晨的高調前行贏得了不少人的尊重。有記者采訪65歲的江鈴汽車董事長孫敏,問他最佩服哪個中國企業家,這位中國汽車業界的元老級人物脫口而出,“是仰融”。法國雷諾公司的常務副總裁杜邁考察華晨後,對仰融說:“世界革命從巴黎開始,中國汽車的革命將從你身上開始。”

背叛: 導致決裂的羅孚項目

一直到2001年初,仰融的事業毫無敗落的跡象。

1月,為了表彰第一輛“中華”牌轎車下線,沈陽市政府舉辦了一個很隆重的儀式,授予仰融“榮譽市民”的稱號。仰融公布2000年公司業績,華晨的銷售收入為63億元,輕型客車市場占有率高達60%,稅後利潤為創紀錄的18億元,在汽車行業裏僅次於上海大眾、一汽大眾。3月,沈陽政界發生大地震,市長慕綏新、常務副市長馬向東因貪汙腐敗而被拘捕,案情涉及廣泛,全市的重要涉案官員達122名,是為“慕馬大案”。作為沈陽市最知名的大企業,華晨與政府有十分密切的互動,現任市政府首腦的落馬自然會影響到仰融的戰略思考。正是在這個敏感時刻,他開始與英國著名汽車公司羅孚商談,規劃南下新建汽車基地。

仰融與羅孚的接觸始於發動機項目。“中華”牌轎車下線後,他發現采用的三菱發動機與車型不匹配,動力不足,而三菱方麵拒絕進行技術更新,在寶馬公司的推薦下,羅孚進入仰融的視野。羅孚是一家擁有100多年曆史的老廠,由於成長緩慢,近年來虧損累累,正急切地在全球範圍內尋找買家。仰融與羅孚的談判很快從發動機項目上升到全麵合資。這是一個十分適合的合作對象,技術研發能力雄厚,品牌高貴。仰融提出的合作方式包括:合資後羅孚的所有產品都搬到中國生產;保持羅孚英國研發中心和歐洲銷售體係的存在,每年在中國生產的產品中,出口歐洲的用羅孚品牌,在中國和亞太區銷售的打中華品牌;羅孚幫助華晨完成發動機的升級換代,並在發動機上打上“中華”商標。

仰融的方案一開始讓驕傲的羅孚很難接受。他們提出,在中國,合資品牌更受偏愛,未來在中國市場銷售的轎車應該打“羅孚”商標,每輛車要收200美元的商標費。仰融很幹脆地說:“你放心,我在中國銷售絕對不會用你的牌子,這筆錢你肯定是賺不到的。”

盡管仰融的條件十分苛刻,但是中國市場的廣闊及德國大眾在中國投資獲取豐厚利潤的事實,最終還是讓羅孚同意合資。最終達成的協議是:雙方合資建廠,中方以土地、廠房等投入,占51%股份,羅孚方麵投入產品、技術和設備。中方借給羅孚1.9億英鎊,用於英國工廠的搬遷、裁員和新車研發。

這是一個讓人充滿憧憬的大型合資項目,它是中國企業家第一次以整合者和拯救者的角色出現在國際主流商業舞台上。進入21世紀之後,崛起的中國開始在全球經濟競爭中展現更為強勢的力量,一些快速成長中的大公司都在試圖通過並購與合作的方式進行跨國發展和實現產業升級,華晨與羅孚的合資應該是最早和最讓人期待的項目之一,與日後的聯想並購IBM的PC事業部、TCL收購湯姆遜彩電等相比,仰融所表現出的主動性和企圖心似乎更大。如果此次合資成功,中國汽車行業的版圖將全部改寫,甚至連成長路線都可能赫然改變。因此,其意義之大,絕不亞於10年前的華晨在美國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