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德隆: 金融恐龍的宿命 (2)(3 / 3)

為了尋找資金,德隆幾乎已經到了竭盡全力的地步。在唐萬新的部署下,德隆將全國年銷售收入在5000萬元以上的18732家企業列為重點客戶,按地域分配給旗下眾多的證券金融機構,以地毯式搜索的方式進行開發。當某企業需要一種綜合金融服務時,與德隆有業務代理或股權紐帶關係的銀行、信托公司、證券公司、租賃公司、保險公司會分別找上門去,以不同金融機構的名義卻又是協作的方式開展服務。它們以委托理財的名義跟企業簽訂合同,這種合同都有兩份,一份是供監管部門檢查時用的,一份“補充合同”則注明德隆承諾的保底收益,它是保密的。一般而言,德隆提供的保底收益為3%—12%,後來隨著資金鏈的緊張,最高時上漲到了22%。為了“工作便利”,德隆還專門設計了一本《金融產品手冊》,它是活頁式的,“需要用到哪家金融公司出麵,對方需要哪種金融服務,我們都可以隨時替換”。

德隆的行為其實已屬於非法的“地下私募”,是中國證券監管部門所明令禁止的。在2000年前後的中國資本市場,這幾乎是一種公開的、陽光下的灰色遊戲,唐萬新隻不過把它做到了極致。為了掩飾違規操作的實質,唐萬新提出了混業經營的新理念。後來他在獄中承認說:“我提出混業經營理念的目的是用來團結和號召大家搞委托理財,我不能直接說讓大家大規模搞委托理財,如果直接說,大家都會沒有信心,天天搞委托理財投資的‘老三股’,還不知道哪一天能把它們賣掉呢。就是這樣,我們被危機拖入了戰爭,拖入到委托理財的惡性循環當中,委托理財的業務越做越大,收不了手。”

唐萬新的這段話徹底揭開了產融整合背後的“真實的謊言”。後來有資料顯示,僅其控製的德恒證券一家,就簽出了2579份委托理財合同,涉及415家企業、機構和722位自然人。德隆崩盤後,無數企業和個人受其拖累。其中,民營企業最為發達、民間資本最充沛的江浙地區成為“重災區”。很多勤奮創業的江浙企業家輕信德隆,將千辛萬苦賺來的資金交其打理,最終都落得血本無歸。據《21世紀經濟報道》披露,其中最慘的是日化領域最大的民營公司浙江納愛斯集團,它在日化市場上與全球龍頭寶潔公司競爭,取得了讓人驕傲的業績。創辦人莊啟傳信賴唐萬新,將6億元資金委托“德隆係”旗下的中富證券理財,結果深受拖累,殃及池魚。

2000年12月,呂梁的“中科係”事件爆發,股市陷入一片恐慌,與“中科係”並稱兩大“莊王”的“德隆係”不可避免地遭受波及,旗下最重要的融資平台金新信托受擠兌風波,一度出現41億元的未兌付缺口。也就是從這時候開始,德隆內部進行了大規模的資金調度,它後來形成了一個“頭寸會”製度,每天下午3點準時召開,風雨無阻,一直開到2004年4月15日“德隆係”全麵失陷為止。唐萬新是“頭寸會”的總調度人,他每天親自主持會議,各金融機構把當天的危機程度和數據以及“頭寸”寫在黑板上,然後唐萬新根據風險程度逐筆拍板,決定哪一筆頭寸解決哪一筆危機,精確至每1元錢。唐萬新拍板的過程一般10分鍾就能結束,然後把當天“頭寸會”的統計報表用碎紙機碎掉,防止流失到外麵及留下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