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科龍:一條被刻意獵殺的龍 (4)(2 / 3)

郎鹹平由科龍現象得出結論:“中國在‘國退民進’中出現的問題與當初俄羅斯私有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極為相似,都是利用法製不健全,合法地侵吞國有資產。”此論一出,對顧雛軍的質疑很快升級為傳媒界、學術界乃至政界對“國退民進”戰略的激烈爭論。一時間觀點針鋒相對,一些學者認為郎鹹平論點偏頗,對中國企業變革的大方向有誤讀,不夠寬容。北京大學張維迎教授還發表演講,呼籲輿論環境要“善待企業家,不要把他們妖魔化”。同時,也有一些學者則為郎鹹平大聲叫好,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左大培研究員等10多人甚至聯名發表聲明“聲援郎鹹平”。這場大論戰頓時掀起驚濤駭浪,中國經濟界幾乎所有重量級的學者都發表了自己的觀點,護“顧”衛“郎”,鮮明對立,構成近20年來經濟理論界規模最大、火藥味最濃的一次大論戰。

局勢突變至此,顯然大大出乎顧雛軍的預料。在這場風波之中,他和格林柯爾成了雙方論戰的“道具”,尷尬無比。任何一位被公眾關注的企業家,其成長經曆如同一座由很多塊大大小小的積木壘高的塔,哪怕其中有一塊是不牢固的,都有可能造成整個積木塔的動搖或倒塌;而顧雛軍的經曆中又實在有著太多可疑的、經不起推敲和實證的“積木”,即便在平時已是搖搖欲墜,又怎麼經得起郎鹹平們疾風驟雨般的追打拷問?

10月24日,“風暴眼”中的顧雛軍在北京的一次研討會上露麵。他說:“我這次是莫名其妙卷進了不應該由我們企業界討論的事,再次當了所謂中國經濟改革爭論的一方,我根本就不想參加這個爭論,也不想討論這件事。”4天後,“不想討論”的顧雛軍卻再次高調作出了反擊。他邀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經濟研究所協辦,舉辦了“科龍20年發展與中國企業改革路徑”的研討會。會上,企業經濟研究所罕見地為科龍出具了一份驗明正身、全麵肯定改革經驗的報告書。第二天,這個報告書的摘要以廣告的方式被刊登在各大財經媒體的版麵上。顧雛軍頗有點得意地說:“外麵很多評論讓我恍若隔世,仿佛又回到了‘文化大革命’……現在又是一夜之間,許多經濟學家認為我沒有問題。”

從事後的效果看,這次研討會、報告書及軟文廣告起到了負麵的效應。顧雛軍好像越描越黑,在公眾印象中,他顯然已經成了侵吞國有資產的符號化人物。就在研討會召開的同時,審計署悄然進駐科龍電器展開調查;11月,深圳證券交易所與香港聯合證券交易所一起進駐科龍總部,對其財務問題進行集中核查。2005年1月,香港聯合證券交易所以關聯交易為名對顧雛軍進行公開譴責,科龍股價應聲大跌。

此時的顧雛軍兵敗如山倒。公眾輿論的指斥,終於影響到家電業務。在2004年的前9個月,科龍還產生了2億元的利潤,而第四季度劇烈滑坡的銷售把全年業績再次拉入泥潭。2005年4月,科龍電器發布預虧公告,稱全年虧損約為6000萬元。5月,中國證監會以涉嫌違反證券法規為名正式宣布對科龍電器進行立案調查。公司的正常經營業務頓時亂成一團。所有銀行均對科龍全麵停貸,有的甚至直接截留經銷商的回款。從6月起,全國空調、電冰箱供應商陸續停止對科龍供應原材料,科龍生產線開始逐步停工。有記者前往科龍順德基地采訪,寫道:“半年前還熱火朝天的車間突然變得死寂,從空曠的生產線邊走過,仿佛嗅到了墳墓的氣息。”

這段時間,顧雛軍一直在北京四處奔波。他知道潰敗已成定局,現在唯一可做的是將科龍盡快出售,以求全身而退。他先後向長虹、海信等業內同行拋出繡球,不過他又明確地對外表示不會賣給TCL和海爾,因為“他本人不看好這兩家企業的發展”,即使身處絕境,此人亦不改張揚無忌、好指點江山的本性。7月29日,顧雛軍突然與所有的部下失去聯係,第二天他們被告知,“顧雛軍被佛山市公安人員帶走控製起來了”。

聲譽掃地的顧雛軍回天乏力,身陷囹圄的他,眼睜睜地目睹這些年來處心積慮得來的財產被眾人瓜分。9月,他在看守所裏與青島海信的代表簽署了股權轉讓協議。這家山東的彩電企業最終以6.8億元的出價意外地成了科龍的新主人。收購合肥美菱是顧雛軍繼科龍之後最得意的手筆。10月,上海的《每日經濟新聞》率先披露,老牌彩電企業四川長虹有可能收購格林柯爾手中的美菱電器股權,這項交易最終在2006年春季達成。被顧雛軍收入囊中的亞星客車也很快逃離將沉的大船,揚州市政府迅速凍結了格林柯爾所持的股權,一年後,東南汽車成了新的收購者。所有被顧雛軍染指過的公司中,襄陽軸承也許是受傷最輕的一家。顧雛軍被拘留的新聞一傳出,襄陽區政府就宣布解除與格林柯爾達成的股權轉讓協議,該協議一直沒有得到中國證監會的正式批複,此時因禍得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