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的是,潘寧的這種“決戰思維”在他退出後竟成絕響,以致10年之後,中國電冰箱產業的核心技術空心化局麵仍然沒有得到根本改變。
1997年,科龍實現營業收入34億元,利潤6.6億元,獲香港《亞洲貨幣》雜誌評選的“中國最佳管理公司”和“中國最佳投資者關係”殊榮,儼然是中國製冷業乃至家電業的希望之星。然而,也是從這時開始,地方政府對科龍的掌控變得直接起來。這家品牌顯赫、效益絕佳的企業成了政府官員調控地方資源的一個最佳工具。1998年中期,為了延伸產業鏈,潘寧謀劃在科龍空調項目上增大投資。當項目報到鎮政府的時候,他卻得到了一個十分意外的決定:政府希望科龍收購同鎮的華寶空調。
華寶空調的興衰是另一個版本的“順德故事”。
華寶空調廠是國內第一家生產分體式空調的企業,在廣東空調行業中第一家取得ISO9001質量體係認證。1993年,華寶空調銷售額達18億元,產銷量名列全國第一。這年的11月底,在經營層毫不知曉的情況下,華寶的國有資產控股方順德市投資控股總公司突然決定將60%的產權出售給香港翁氏家族控製的蜆殼公司。當時華寶的總資產達18億元,而蜆殼公司的資產不足5億港元,它隻用了1000萬元的價格就獲得了控製權。由於交易過於“秘密”,引起經營層的強烈反對,創辦華寶的董事長當即辭職,其他高管對香港方持強烈的抵觸態度,企業經營陷入一片混亂局麵。
到1994年11月,蜆殼公司見對立狀況緩解無望,便以“空調市場不景氣,宏觀調控使銷售款回收周期加長,空調生產競爭對手增多”為由主動放棄了股權。港方提出,他們已經在華寶“連本帶利投入資金14.2億元”,他們願意“承擔1億元的損失”,其他的款項則要順德和華寶方麵全數歸還。很顯然,這是一筆讓順德方麵很感窩火的交易,不但付出10多億元的賠償金,還弄得華寶元氣大傷,其市場份額被後起的珠海格力空調等搶去大半。在某些政府官員眼裏,此時的華寶已成了一個尾大不掉的麻煩企業。因此,當潘寧提出新上空調項目的時候,便有人提出將華寶空調劃歸科龍,以此打造出一個“空調航母”。
潘寧對陷入困境、內部矛盾重重的華寶頗為忌憚。在他看來,與其改造一個結構落後的“老房子”,還不如在一片空地上蓋一個“新房子”。而政府方麵則當然希望他能夠挑起這副“重擔”。為此,市長承諾,並購後可以“撥給”科龍一個上市指標,允許它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在權力的高壓和上市指標的誘惑下,潘寧選擇了妥協。就這樣,1998年10月,科龍和華寶宣布聯合,這是當時國內家電行業規模最大的一次企業聯合。
科龍、華寶合並看上去做成了一艘“大船”,但是實際上這兩家企業從來就沒有真正融為一體,僅從品牌經營而言,科龍決沒有能力同時做好兩隻不同品性的空調品牌。因此,華寶之被棄是預料中的事情。而一個讓人更擔憂的事情是,隨著科龍規模的擴大,政府對之的控製變得越來越直接。1998年12月,就在科龍宣布收購華寶空調2個月後,在沒有任何預兆的情況下,科龍集團突然發布公告,潘寧辭去公司總裁職務。第二年4月,潘寧卸任董事長,他的所有職務都將由多年的副手王國端擔當。
根據很多當事人的回憶,潘寧對此毫無思想準備。在整個1998年,他一直在全國各地考察,他想收購成都一家軍工廠的車間,將之改建成電冰箱生產線,還到河北等省份洽談建設北方生產基地的事宜。據這段時間與潘寧有過數麵之緣的北京大學周其仁教授觀察,“潘寧下崗,其實他對此沒有做好準備,在過去的1年多裏,他一直在四處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