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隻要一個人肯邁開踏實的腳步,凡事都全力以赴,那麼隻要持之以恒的話,總有一天,將會實現自己想要的生活。
5.批評你不可怕,對你失望才可怕
恭維是蓋著鮮花的深淵,批評是防止我們跌倒的拐杖。聽慣了讚美的人常常容易得意忘形,隻有虛心接受批評的人,才能改正自身的缺點和不足,獲得心靈長足的成長。
剛進中央台的柴靜,是個新人,受到了不少批評、挖苦。
她做的第一期節目是關於剖腹產的話題,當時花了三十分鍾的時間講剖腹產怎麼不好,片子拍完之後,她自己覺得還不錯。
可是節目播出後不久,陳虻就在會上公開批評了她:“你告訴人們剖腹產是錯誤的,自然生產如何好,這隻是一個知識層麵,你深下去沒有?誰有權利決定剖腹產?醫生和家屬怎麼決定?這是一個醫療體製的問題。還有沒有比這個更深的層麵?如果你認為人們都選擇剖腹產是個錯誤的觀點,那麼這個觀點是如何傳播的?人們為什麼會相信它?一個新聞事實至少可以深入到知識、行業、社會三個不同的層麵,越深,覆蓋的人群就越廣,你找了幾個層麵?”
後來她在書中回憶道:“我越聽心底越冰,把結尾一改再改,但已無能為力。”
這還不是最嚴厲的一次批評。有一次,兩名陝西青年組隊騎自行車飛越長城,有一位失去了生命,於是她策劃了一期“飛越的界限”,采訪遇難者的隊友和教練。當時她尖銳地問道:“你就是想要那種特別來勁的感覺嗎?這比命還重要嗎?……這是不是草台班子?你們是不是炒作?……”
節目播出後,陳虻給她打了個電話:“人家說,這人還是陳虻招的?你可別讓我丟人。”說完把電話掛了。
有好幾次,陳虻像是看著扶不起的阿鬥一樣,扔出了幾句狠話:“看你現在改行還來不來得及。”“你簡直矯揉造作不可忍受。”。
柴靜眼淚打轉,想死的心都有。
但是正如陳虻所說:“批評你不可怕,對你失望才可怕。”柴靜知道陳虻是因為看重自己才會如此不顧情麵地批評的。而她也在恩師的嚴厲批評之下,不斷地反省、改正,蛻變成今天這個冷靜、客觀、睿智的“公知女神”。
批評源於關心,因為你是“馬”所以才“打”你,我們對待他人的批評,要學會虛心地接受。
有一天,墨子嚴厲地批評了弟子耕柱子,耕柱子很傷心,心中覺得甚是委屈,於是向墨子抱怨說:“為什麼我犯的錯誤最少,卻總是受到你這麼嚴厲的批評?”墨子聽後回答:“假使一匹馬和一隻羊,你會揮著鞭子打馬還是打羊?”耕柱子不假思索地回答:“當然是打馬了。”墨子又問:“為什麼?”耕柱子:“馬兒力大跑的快啊,打羊也是白打。”墨子最後語重心長地說:“我之所以這麼嚴格地要求你,正是因為你是‘馬’而不是‘羊’,你值得我批評啊!”
雖然批評、責備的確會使我們難過,甚至垂頭喪氣,但是悲傷過後仔細想想那些言論是否真的有道理?如果是正確的,那麼我們就應該在這些不足之處不斷努力,改進自己。
有一次,為了取悅一個很自私的政客,林肯簽發了一項命令,調動了某些軍隊。愛德華·史丹頓不僅拒絕執行林肯的命令,而且破口大罵林肯簽發這種命令是笨蛋的行為。
但是當林肯聽到史丹頓說的話之後,卻很平靜地回答說:“如果史丹頓說我是個笨蛋,那我一定就是個笨蛋,因為他幾乎從來沒有出過錯。我得親自過去看一看。”後來林肯去見了史丹頓,兩人麵對麵交談了一番,林肯認識到自己確實簽發了錯誤的命令,於是收回了成命。
有時別人的批評不是對我們個人本身的不滿,而是對我們做事或是對人態度的不滿,他們的批評是對我們做事的建議,並不是無中生有的挑剔。善意的批評可以讓我們知道自己存在著哪些不足和缺點,以便能逐步彌補和改掉它們,去完善自己。
不過,在麵對他人敵視、甚至非議的狀態下,仍然能夠真心實意地虛心接受別人的批評,確實需要一種偉大的勇氣。
李特爾是18世紀德國地理學開創人之一,他慷慨地提拔年青的批評者——弗勒貝爾的故事曾廣為流傳。據說當時,弗勒貝爾曾在多個場合公開批評李特爾,但是李特爾非但不嫉恨和打擊這位魯莽的批評者,反而把他的批評文章推薦給一個著名的學術刊物,而且他本人還在公開發表的評論裏,對這位青年學者的“敏銳頭腦”和“真摯思想”大加讚揚。後來弗勒貝爾來到柏林,李特爾還熱情接待,為他安排當時他極為需要的工作。
羅契方卡曾說:“我們敵人的意見,要比我們自己的意見更接近於實情。”所以,當我們受到批評時,不應該抱怨,更不應該破罐子破摔,而是要虛心地接受,小心地選擇,衷心地采納。因為是他們使我們看到自己的不足,他們才是我們最好的人生導師。
6.勇於自省,永遠任性
“勇於自省,永遠任性”是柴靜的同事們送她的對聯。陳虻有一次對她說:“你不是在想我說的這個道理,你是在想:我有我的道理。這是排斥。這是你在社會生活中學習和思維方式的問題。”
陳虻總是告訴柴靜要學會寬容,一開始的時候,柴靜隻是任性地覺得,自己是對事苛刻,對人寬容,然而沒多久,她就又去請教陳虻怎樣才能變得寬容。後來她在新書《看見》中,寫下了自己對“寬容”的理解:“寬容不是道德,而是認知。唯有深刻地認識事物,才能對人和世界的複雜性有了解和體諒,才有不輕易責難和讚美的思維習慣。”
柴靜在工作中不斷反省並改正的自己的不足之處,正是因為這樣,她才逐漸成長為一個成熟、睿智的記者和主持人。就像《看見》欄目的製片人李倫說的那樣:“央視10年,柴靜的變化不是顛覆式的,是成長式的,以前她鋒芒、靈動,強調現場的激烈感,在《看見》,她變得更寬厚了。”
柳生是日本知名劍客。年輕的時候他在在大師宮本門下學藝時,一心想著早日學成。
有一天,他迫不及待地去問宮本:“師傅您看憑我的資質,需要多久才能成為一流劍客?”宮本想了想,答道:“至少十年吧!”柳生又問:“十年的時間太漫長了。如果我加倍苦練,堅持不懈,那麼需要多久呢?”“那就得二十年了。”宮本答到。
柳生覺得很奇怪,便問道:“師傅,為什麼我越是努力練劍,成為一流劍客的時間反而越長呢?”“要當一流的劍客的先決條件是必須永遠保留一隻眼睛注視自己,不斷反省。如果你兩隻眼睛都緊緊盯著一流劍客的招牌,哪裏還有眼睛注視自己呢?”
做人貴在常自省,而自省最難做到的就是客觀公正地認識自己,不留情麵地解剖自己。做到這一點,首先需要勇氣,要敢於麵對自己的缺點和不足。
三國時蜀國與魏國在街亭作戰,諸葛亮派馬謖為先鋒。沒料到馬謖違背諸葛亮的作戰部署,致使蜀軍大敗。諸葛亮將馬謖下獄以明軍紀,並上書君王,引咎自責,說:“我以弱小的才能,受到君主的信任,得以統帥三軍,由於我治軍法度不嚴明,做事不夠謹慎,出現了街亭失守的敗局。這個責任,在我用人不當,知人不夠,所以我情願降三級以記住這個教訓。”
很多時候,我們很容易發現他人的缺點和錯誤,卻看不到自身的瑕疵與紕漏。大概是因為我們的兩隻眼睛總是往前看而忘記時常窺看我們內心的最深最底處。隻有學會自省,我們才能把自己的靈魂赤裸裸地拖出來拷問,才能減少犯錯誤的機會。
在猶太商人洛德爾的檔案櫃中有一本“愚事錄”。每次洛德爾都要拿出那個“愚事錄”,重看一遍他對自己的批評。
有人問他避免犯錯誤的秘訣時,他笑著說道:“幾年來我一直有個記事本,登記一天中有哪些約會。我常把周末晚上留做自我省察的時間,評估我在這一周中的工作表現,因此,周末晚上我一般都不在家。吃完晚飯後,我獨自一人打開記事本,將一周以來所有的麵談、討論及會議過程在腦子裏回顧一遍。我會不斷問我自己:‘當時我哪些地方做對了,而哪些地方又做得不對呢?我還能用什麼辦法來改進自己的工作表現?我能從這次經驗中吸取什麼教訓?’這種每周一次的檢討有時會讓我心裏非常不痛快,有時我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莽撞。當然,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情況發生的頻率也在降低,我一直保持這種自我分析的習慣,它對我有很大的幫助。”
勇於自省的人善於反思自己的言行,懂得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從而不斷地使自身得到提高,減少自己犯錯誤乃至失敗的幾率。
唐太宗李世民以魏征為鏡,反省自己對百姓是否盡心盡力,對國家是不是無私奉獻,對官員是不是以身作則。終為一代名君,開創了貞觀盛世。而西楚霸王項羽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還在大喊:“天亡我,非戰之罪也!”正是不知反省,執迷不悟,才導致他一步步走上絕路。
維克多·格林尼亞是著名的化學家,但是這位偉大的發明者成功之路也曾經曆曲折。
由於出生在法國瑟兒堡一個富裕的家庭中,從小嬌生慣養,養尊處優,青少年時代的格林尼亞沒有理想,沒有誌氣,根本不把學業放在心上,整天遊蕩,盛氣淩人。由於長相英俊,生活奢侈,好些年輕美貌的姑娘,都願意和他談情說愛。
然而在一次午宴上,他卻遭遇了生平最為嚴重的一次打擊。當時他準備邀請一位美麗的女伯爵跳舞,但是對方竟然斷然拒絕了他,甚至不客氣地說道:“……請站遠一點。我最討厭被你這樣的花花公子擋住了視線!”
這聲音像鋒利的尖刀一樣深深刺痛了他的心。那一刻,他幡然醒悟,開始悔恨過去,產生了羞愧和苦澀之感。於是時年21歲的他離家出走,給父母留下了一封信:“請不要探詢我的下落,容我刻苦努力地學習,我相信自己將來會創造出一些成就來的。”
很快,他來到裏昂,用兩年的時間補上了過去所耽誤的全部課程,然後進入裏昂大學就讀。期間,他的苦學的態度贏得了有機化學權威菲利普·巴爾的器重。在巴爾的指導下,他把老師所有著名的化學實驗重新做了一遍,並準確地糾正了巴爾的一些錯誤和疏忽之處。終於,在這些大量的平凡的實驗中格氏試劑誕生了。
據統計,從1901至1905年,短短五年內,他就發表了200篇左右的論文。由於他對化學做出的重大貢獻,1912年,瑞典皇家科學院授予他諾貝爾化學獎。後來,他收到了當年那位無情地批評過他的女伯爵的賀信,信中寫道:“我永遠敬愛你!”
很多人渴望獲得成功,但是正如陳安之所說,成功的起始點乃自我分析,成功的秘訣則是自我反省。隻有時刻擦拭我們心靈的窗子,時刻與自己的靈魂對話,把自己放在自省的這把天平反複的稱重,我們才有可能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