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自省,不是橡皮擦而是生命的修改筆(2 / 3)

央視的十年之路,柴靜犯過不少錯誤,但正是這些錯誤,讓她的認識越來越深,一步步成長為今天的“公知女神”。她堅信,真正的“認識”在於努力探知的程度,也來自於“反複犯錯,反複推翻,反複重建的過程”。

革命領袖劉少奇曾說:“任何人都要犯錯誤,人從降生的那一天起,便不斷的犯錯誤(小孩子的弄火傷手、吃東西、戲水等,都是一串的犯錯誤的過程),隻有在不斷的錯誤,不斷的碰釘子的過程中,才能逐漸懂得事情。”

著名作家沈從文小時候特別淘氣,為了去看木偶戲,他經常逃課。

有一天早上,他又乘著老師不注意,從課堂裏溜出來了。那天村子裏正在演“孫悟空過火焰山”這出木偶戲,沈從文看得津津有味,捧腹大笑,一直到太陽落山,他才戀戀不舍地回到學校。此時,老師和同學都已回家了。

沈從文本想這件事會過去,但是第二天,他剛進校門,老師就嚴厲地責問他前天去哪兒了。他滿臉緋紅,支支吾吾地答不上來。老師氣急敗壞地罰他跪在樹下,並大聲訓斥道:“你看,這楠木樹天天往上長,而你卻偏偏不思上進,甘願做一個沒出息的‘矮子’。”

第二天,老師走到他身邊,又對他說:“大家都在用功讀書,你卻偷偷溜去看戲。昨天我雖然批評了你,可這也是為了你好。一個人隻有尊重自己,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聽了這一番話,沈從文感動得流下了眼淚。他暗暗發誓,一定要記住這次的教訓,做一個受人尊重的人。從此之後,他發憤圖強,嚴格要求自己,長大後成了因《邊城》而為人熟知的著名作家。

有位哲人說:“錯誤同真理的關係,就象睡夢同清醒的關係一樣。一個人從錯誤中醒來,就會以新的力量走向真理。”一個人隻要活在世上,就難免會犯錯,犯了錯不要緊,隻要能從錯誤中總結經驗教訓,也是一種收獲。

央視當家主持人之一,以穩中、大方、親切形象示人的倪萍,一直是後輩們學習的榜樣。然而在她剛剛“出道”時,也犯過一個非常大的錯誤。

有一年,中央電視台專門《綜藝大觀》欄目,邀請了幾對金婚的老年朋友,他們全部是各行各業卓有成就的科學家。其中一位還是我國第一代氣象專家。

當天的直播現場,當倪萍把話筒遞到這位老科學家麵前時,她順勢就接了過去。當時倪萍很尷尬,也很無奈。對於直播中的主持人來說,如果把手中的話筒交給采訪對象,就意味著失職,因為你手中沒有了話筒,現場的局麵你就無法控製、無法掌握了。更嚴重的是,對方如果說了不應該說的話,你就更加被動!

果不其然,這位老專家第一句話就說錯了:“我首先感謝今天能來到你們中央氣象台!”,頓時全場觀眾哄堂大笑。倪萍下意識地把手伸過去,想把話筒接回來,但老專家躲開了。後來她又兩次伸出手去,但老專家還是沒給。於是,舞台上出現了倪萍和老專家來回奪話筒的情況。

節目播出後,不少觀眾來信批評倪萍:“你不應該和老科學家搶話筒,要懂得尊重別人……”倪萍認真地檢討了自己,她知道這是她作為節目主持人的失職。麵對上億觀眾,她不應該搶話筒,更不應該隨便打斷別人的講話,更何況是年輕人對長者。

麵對這次出現的重大失誤,經過反複的思考和總結,她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如果自己在直播前,能和這位長者多交流交流,了解她的個性,掌握她的說話方式,那天就不會出現尷尬的場麵。

任何一個人,隻有敢於從錯誤中吸取教訓,將教訓轉化為自己的經驗,才能在事業上走得更遠。倪萍後來的成功,也充分地說明了這一點。

美國前總統林肯在麵臨失敗時曾說過:“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不犯錯誤、不會失敗的人。此路是如此的破敗不堪又容易滑倒,我一隻腳打滑了,另一隻腳也因此站不穩,但我回過神時,我就告訴自己,這隻不過是滑了一跤,並不是死掉,我還能爬起來。”

其實,人生就是在一次次錯誤中跌倒,再堅強地站起來。我們所要做的便是在錯誤中改正,在錯誤中成長。唐太宗曾經說過:“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錯誤可以讓我們明白自身的缺陷,認識自己的不足。

認識錯誤,需要深刻的自我反省,虛心的態度。巴金老人在晚年時寫成《隨想錄》,在字裏行間進行痛定思痛的反省和懺悔,解剖自己,被譽為“中國知識分子的良心”敢於麵對錯誤的勇氣與誠心,令人敬仰。在一尊紀念二戰猶太人遭受血腥屠殺的紀念碑前,跪著一名雙目緊閉的老者,充滿懺愧與悔意,他就是前德國總理勃蘭特。在錯誤麵前,他們沒有任何辯解,而是誠心糾正。

4.與自己較勁,“逼近自我的極限”

愛因斯坦說過:“一個人隻有以他全部的力量和精神致力於某一事業時,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大師。因此,隻有全力以赴才能精通。”中國著名電影導演,張藝謀也說:“人的潛力是無限的,一個人就像橡皮筋一樣,需要不斷地拉,在這個過程中挑戰自己的極限,不斷擴展自己的能力。”

柴靜喜歡跟自己較勁,總是把自己逼到牆角。在好友範銘的眼中,柴靜在業務上出名的勇於自省,長期習慣自我“修理”,從心態,到提問方式,到表情,到肢體語言。有時會在事後看自己提問場記的時候自己批注,“這個記者問這個問題也太二了吧。”“哎,以後再看到我采訪時表情過分,就拿個大牌子站那兒,寫‘自重’倆字。”

後來許多記者問範銘:“柴靜是不是有點太跟自己較勁了?她是過於在意別人對她的看法嗎?”範銘笑了笑說:“以我對她的了解,她不是在意他人的標準,她是在意她心裏有沒有達到卡梅隆說的那個‘逼近自我的極限’。”

範銘回憶說,在做節目時,觀眾眾口難調,常常笑多一點,觀眾說你不端莊,嚴肅一點,觀眾又覺得你不親和。選題亦然,有的題材貪圖觀眾喜歡,操作簡易,大家都覺得手拿把攥,忍不住鬆懈,采訪也出溜,最終效果上隻是個“完成”,播出之後,柴靜便會開始自我檢討。

範銘以為她是計較觀眾評價,就寬慰她別太在意,但是她回答說:“我不是要被人喜愛,我要被人尊重。如果我想取悅誰,我就不能尊重自己。以後還是要做有智力含量的題。一句話,向抵抗力最大的方向走,可以少作,別輕巧,別把思想肌肉鬆垮了。”正是這份執著較勁兒的態度讓柴靜越走越遠,成為了“新聞女神”。

生活中很少有人像柴靜這樣,做事情全力以赴,把自己逼近極限。有的人因沒有全力以赴地追趕,而錯過了末班車;有的人因沒有全力以赴地工作,而失去了晉升的機會……事實上,任何的散漫、懈怠都會讓我們與成功失之交臂,隻有全力以赴,把自己逼近極限,我們才有可能無限接近成功。

撒切爾夫人說:“我將每一分鍾看作60秒衝刺賽。”為了自己的政治夢想,撒切爾夫人結婚後開始攻讀法律,因為通曉法律在參選議員時有很大的作用。在1953年,也就是她的雙胞胎兒女出生的那一年,撒切爾夫人成功取得了當律師的資格。

在作為在野黨預備內閣人士時,撒切爾夫人不斷的搜集數據與信息,最終以無法反駁的語言擊敗對手。後來,為了保守黨領袖的競選,撒切爾夫人馬不停蹄地到全國各地進行演講,在此期間,她每天總是早上7點起床,一直忙到次日淩晨2、3點才就寢。

在英國,當選的首相在一般情況下會在一晝夜間公布其新內閣22名閣員名單,否則的話就會被視為不正常。為此,撒切爾夫人在入主唐寧街的第一天,就必須要全力以赴地完成這一項艱巨的工作,她以驚人的工作效率,僅用一個周末的時間,就把22名閣員和約60名閣僚任命完畢。

這就是撒切爾夫人,不管她做什麼工作,都會拚搏付出,全力以赴做到最好。

有人說,用取火鏡聚集太陽光,即使在最寒冷的冬天,也可以輕鬆燃起火來。隻要我們一心一意向一個有價值的目標穩步前行,堅持不懈,就一定不會失敗。

在台灣歌壇,有一個響當當的“拚命三娘”,她就是蔡依林。與王菲、周傑倫那樣的天才不同,她是‘地才’,她的成功是靠自己一步一步努力拚出來的。

蔡依林喜歡“和自己較勁”。她不甘心自做一名簡單的歌者,她希望以更加多元化的麵貌向觀眾呈現更美的藝術。專輯《舞娘》剛推出那陣子,所有人都嚇了一跳,想不到歌手除了唱歌,還可以演出那麼高難度的彩帶舞、劈腿、高空旋轉……這在歌壇是從沒有過的。在後來的《唯舞獨尊》演唱會上,她又挑戰很多人眼中的“不可能”表演:吊環、鞍馬統統上陣,像個奧運體操選手!為了練好《花蝴蝶》MV的芭蕾旋轉長鏡頭,她常常從練習室的一端一口氣旋轉到另一端。在最後拍攝的時候,她連續旋轉了至少20圈,反複練習超過50次,跳舞跳到磨破腳趾,卻還是忍痛繼續。最終完成的那一刻,也成了她最難忘的回憶。

她常常告誡自己要用兩百分做事情,因為用一百分人家看見的不是一百分,隻有用兩百分來做,人家才看得見。

著名作家、演說家、企業家陳安之說過這樣一句話:“成功的態度決定一切,沒有推到極限,沒有全力以赴的人,他的人生就好象飛機機長沒有把排擋杆推到極限!——他的飛機不管飛多久,永遠都是在機場!”

1988年夏天,陳安之去應聘安東尼·羅賓公司的講師,很快他被錄取了。

盡管最終進入了安東尼·羅賓公司,但陳安之知道更大的挑戰還在後麵。為了盡快進入角色,他開始了瘋狂訓練。每天開車上下班的路上,他一邊開車一邊“喋喋不休”地大聲演講,以致和他擦身而過的司機都好奇地向他張望。等紅燈的時候,他則更瘋狂地對著鏡子全神貫注地高聲演說,綠燈亮了也渾然不覺,後麵的車隻好用此起彼伏的汽笛聲驚醒他。晚上回到家後,他更是站在鏡子前練習演說,一練就是三四個小時。

當時公司有一個“走火”訓練,即訓練場上一塊17米長的地麵上鋪著燒得旺旺的木炭,炭火上方鋪著一塊被火烤得很燙的鐵板,參加考驗的六百多人全部脫掉鞋襪,每個人都必須赤著腳從鐵板上走過去,否則就是失敗。

望著眼前的烈火、鐵板、赤腳……陳安之心裏充滿了恐懼。但是一聽到身旁一群美國女學員的嘲笑:“中國男人真沒用!”陳安之頓時熱血上湧,“豁出去了!”他衝入火陣中,快速跑了過去。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近乎瘋狂的超常規訓練,他終於能自信地麵對幾千名聽眾口若懸河了。

挨弗雷特·蘇特斯說:“如果你付出的比回報的多,最終你得到的會比你付出的多。”任何事情的結果都不是憑空想出來的,沒有行動再大的夢想也等於零。

我們生活在一個人人渴望成功,卻又內心浮躁的時代。很多人都雄心壯誌,但是真正肯腳踏實地付出,全力以赴拚搏的人卻很少。有的人看著別人開著香車住著別墅,心中總是充滿不平和憤怒,但是他們從來也不想“為什麼我隻能啃幹麵包,而那些看起來跟我一樣的人卻能開著香車寶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