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建設正從事業體製向公共文化服務體製轉型,但“政府包辦”依然突出,公共文化服務的主體格局亟待完善。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部署了建立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係的戰略任務,從宏觀文化管理體製機製,到微觀文化機構管理、文化服務實現獲得方式等,做了方向性規劃,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建設明確了發展方向。
但是,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建設要與今天的社會發展和公眾文化需求相一致,與政府改革和國家治理新理念相一致,還有五大重點問題有待關注。
探索滿足公眾文化多樣性需求
在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係之初,政府本著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則,對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實施免費提供,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公民文化權益,實現了文化公平。如免費開放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
而從社會群體的文化需求類型來看,公眾不僅有基本文化需求,還有更富多樣性的發展性文化需要。如何從政策創新角度滿足公眾多樣性文化需求?發達國家往往對文化消費實行補貼政策。如荷蘭27歲以下的年輕人,每年可以15歐元的價格,申請文化青年卡,持有該卡在進行文化消費時可享受3~7折的優惠。
我國地方政府也嚐試對文化消費實行政策補貼。如北京市為拉動以高雅藝術、民族藝術為代表的演出業,自2012年4月試點推行低票價補貼政策,至2013年,參與低票價惠民活動的院團和劇場數量已經增加到20家單位、22個劇場,增長幅度超過40%,每張演出票的補貼比例也由原先的10%提高到12%。此外,為拓展公共文化服務內容,現有公益性文化服務機構和場所要主動豐富拓展功能,疏通好渠道,積極利用好網絡共享平台上的原創性文化內容。比如,支持網吧、劇場、體育館、青少年宮、實體書店、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公共文化服務機構,開展文化講座、展覽展示、藝術鑒賞等活動,提升公共文化活動場所綜合性服務功能。或者,利用地鐵、廣場、文化藝術園區等場所組織開展各類文化藝術活動,營造公共文化服務空間。
建立需求導向 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效能
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建設中,存在忽視公共文化服務和公眾需求對應性的現象,導致效能不足。
比如,在我國公共文化建設中,一方麵,公共文化設施仍然短缺。以博物館為例,截至2013年底,我國已有博物館4165家,與發達國家差距很大;另一方麵,公共文化設施利用率不高、閑置現象嚴重。
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效能,首先應建立“需求導向”的機製和舉措。比如建立需求調查反饋機製,更自覺地借助於新技術手段,特別是網絡和各種智能數字終端,發揮移動多媒體靶向性、精準化傳播優勢,利用大數據獲得需求信息,更精準地滿足公眾文化需求。
其次,供需對路。避免公眾有需求、政府無及時回應,或者公眾無多大需求、政府無效勞動突出的情況。同時,要避免標準“一刀切”、內容供給“一鍋煮”,尊重講求文化差異性、地域性、多樣性,要力避硬件思維,重視硬件建設,而忽略軟件運營。
再次,注重整合公共文化服務信息的發布傳播。“北京市民公共文化參與和文化需求調查”顯示,有28%的被調查者希望“更方便找到各類公共文化活動的信息”。可見,政府應改善文化供求雙方信息的不對稱局麵,讓民眾能方便、迅速地獲取文化資源和活動信息。
最後,從文化服務的受益群體來看,還要解決現實層麵文化需求消費群體的流動分散性,與文化服務便利性、可獲得性存在的矛盾。在快速城鎮化進程中,中國社會實現了由熟人社會向陌生人社會的變遷,如何有效服務於流動群體,特別是城市農民工群體、“夾心層”等特殊人群,切實保障每一位社會公民的文化權益,政府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還麵臨巨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