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的天地
謝慶國提到的學生,是他研究團隊的主力。這支50餘人的隊伍平均年齡不到30歲,指導老師隻有3名。“激情、夢想、勇氣、責任”是他們的口號。“我希望PET實驗室能夠輸出兩種人才,未來的科學家和未來的企業家。”謝慶國說。
在PET的基礎理論和前沿應用領域,都有大量未知問題等待探索,而由全數字PET技術革新所形成的產業鏈,更為許多立誌做實業的年輕人提供了大展拳腳的空間。
在以多學科交叉為特色的團隊裏,大家專業背景不同,合作中難免出現“語言”障礙。“學醫的看不懂代碼,編程的看不懂醫學圖像,數學係的公式一寫出來,所有人都是一頭霧水。”謝慶國說,“我們采取的解決辦法有點粗暴,就是‘裹’!整天都裹在一起,‘雞’和‘鴨’最後也能對話了。”交流多了,就免不了爭論。實驗室有一位博士研究生,人稱“鄧科學家”,在PET實驗室,經常可以看到他和謝慶國兩個大嗓門、舉著一疊論文爭得麵紅耳赤的場景。
PET實驗室的另一大特色是它的學生管理體係——項目負責製。學生們被劃分到各個項目組,全部交給學生組長來帶領。組長需要自己寫課題申請,向實驗室要經費和資源。在項目的進行中,組長不僅要管人、管研究,還要管經費甚至管文化。“這樣,他們在實驗室就可能形成未來的創業團隊。”謝慶國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2013年,一名碩士生畢業後直接進入一家公司擔任副總經理,並帶領團隊將所掌握的輻射探測技術成功轉化成產品。該產品獲得了第41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金獎,銷售額迄今已近千萬元。
“你有多大的夢想,敢擔多大的責任,我就給你多大的舞台。”利用數字PET在資本市場內引起的關注,謝慶國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創業資源。他習慣將個人的成長比喻成數學上的積分,“天賦再高,在某一個點上衝到無窮大,如果沒有長時間的積累,最後也很難有結果。”國際化是PET實驗室的第三大特色。
自實驗室成立以來,謝慶國就利用自己的學術資源,延請PET各相關領域的頂尖專家參與對學生的培養。例如,圖像重建領域知名專家、芝加哥大學高建民教授,每年就會有數次來訪。除學術交流外,還兼對同學的持續指導,大到研究方向的規劃,小到具體的技術討論、文章修改,麵麵俱到。
“除芝加哥大學外,我們和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費米國家加速器中心,還有歐洲核子中心等單位也有長期合作。”謝慶國說,“不止合作,實驗室近期還將正式引進俄羅斯科學院應用數學研究所首席科學家Valeri教授和德國電子同步加速器中心物理學家Nicola博士——實驗室老師的比例,瞬間上升了近一倍。”把握產業機遇“在各級部門的支持下,PET的技術路徑已經打通。目前最迫切的是將技術轉化為產業優勢,實現中國尖端醫學成像設備的產業升級和飛躍。”謝慶國介紹說,目前,全世界投入商用的PET共5000餘台,由於購置、維護費用高昂,中國臨床使用的不足200台,全部為國外廠商壟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