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屬於市場的還給市場
宏觀經濟
作者:張維迎
去年以來,中國經濟開始陷入低迷狀態,在今年,全國經濟增速可能創20年新低。人們可能會感到困惑,中國經濟為什麼突然就“不行”了?
其實,早在2009年政府推出四萬億政策之時,就有經濟學家看到了今天中國經濟之困境。許多經濟學家都極力反對凱恩斯式的救市政策,指出這樣將為日後留下更大的經濟危機。今天,這一切被不幸而言中。
理解危機可能比簡單出對策更重要
世界充滿了不確定性。這是一句老話,但今天說起來更讓我們刻骨銘心。一年半前,中國企業家對中國經濟景氣的信心指數達到8年以來的最高點;即使到2008年初,企業家信心指數仍然處於8年以來的最高點之列。但到年底,這一信心指數掉到了8年來的最低點,而且遠低於過8年的任何時候。中國經濟學家的信心指數也類似。不過,調查數據表明,經濟學家對中國經濟信心的滑坡比中國企業家早了一個季度。今天,無論中國企業家還是中國經濟學家,都很難再有一年前的樂觀情緒!
企業家信心的變化確實是中國經濟景氣變化的真實寫照。過去12個月,中國工業增加值指數的變化有兩個主要特征:第一個特征,增長速度下滑非常快,好像所有企業在同時犯錯誤;第二個特征,重工業的下滑速度遠大於輕工業,也就是生產資料工業的波動遠遠大於消費資料的波動。這兩個特點也是所有經濟蕭條的主要的特征。應該說,我們的經濟已經進入了一個艱難時期,或者出現了增長衰退。
中國經濟的變化是世界經濟變化的一個縮影,盡管我們的問題出現的晚一些。現在大家都在討論,中國經濟什麼時候能夠走出低穀?底部在哪裏?有人說是V型,有人說是U型,也有人說是W型。最悲觀的說法是L型。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是,我們要理解,為什麼會發生這次世界性的經濟大衰退?對這個問題可能有不同的回答。但是我想,最根本的問題是:這次危機是根源於市場的失敗,還是政府的失敗。換一句話說,究竟是看不見的手出了問題,還是看得見的手出了問題?對造成目前局麵的不同理解和回答,也自然導致政策上的不同選擇。而且,不僅關係到我們的政策選擇,還關係到未來走向什麼樣的經濟體製,也關係到經濟學的未來走向。
西方經濟學界一般把市場的信仰劃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就是對市場經濟沒有任何信仰,不相信市場經濟,這是傳統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第二個層次是懷疑主義,搖擺不定,有時候信,有時候不信,這是凱恩斯主義經濟學,也就是主張政府幹預主義的經濟學。第三個層次是對市場經濟非常信仰,但是也認為,必要的時候,政府應該介入市場,這是芝加哥學派。弗裏德曼就認為,經濟蕭條時期政府應采取積極的貨幣政策讓經濟走出低穀。第四個層次是對市場堅定不移,完全信仰,這是以米塞斯和哈耶克為代表的奧地利學派,但這一學派當今的代表人物主要在美國。
有人把這次經濟危機歸結於市場失靈,特別是經濟自由化導致的結果。確實,危機出現後,凱恩斯主義的經濟幹預政策已經開始在全世界大行其道。但事實和邏輯分析表明,這次危機與其說是市場的失敗,不如說是政府政策的失敗;與其說是企業界人事太貪婪,不如說是主管貨幣的政府官員決策失誤。在我看來,這次危機也許是複活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和徹底埋葬的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機會。
重溫奧地利學派對大蕭條的解釋
讓我們回顧一下80年前發生的那次大危機。這次危機發生的背景雖然與那次危機有所不同,特別是經濟全球化和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的崛起,但也確實有許多相似的特征:危機之前,一方麵,技術創新,生產率提升,經濟高速增長,價格水平穩定甚至下降,似乎一切正常;另一方麵,銀行信貸持續擴展,流動性過剩,貸款利率低,固定資產投資強勁,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泡沫嚴重,似乎難以持續。1990年開始的日本經濟的長期蕭條和1990年後期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之前都有類似的特征。
1929-1933年那場世界性的經濟大蕭條,有人預測到了嗎?有,有兩個人,而且隻有兩個人,盡管他們沒有指出準確時間。這兩個人一個叫米塞斯,另一個人叫哈耶克,他們都是奧地利經濟學派的領軍人物,哈耶克曾獲得過1974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他們之所以能預測到1929年的經濟危機,是因為有一整套更為科學的商業周期理論。根據他們的理論,20年代美聯儲實行持續的擴展性貨幣政策,利率定得非常低,信貸規模膨脹,最後的結果必然導致大危機、大蕭條。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利率過低會扭曲資源配置信號,企業家就開始投資一些原本不該投資的項目,特別是一些重工業、房地產等資金密集型產業,它們對利率的反應非常敏感。流動性過剩導致的股票市場泡沫會進一步助長固定資產投資熱潮,導致投資過度擴張。越來越大的投資需求導致原材料價格和工資的相應上漲,投資成本上升,最後證明原來的投資是無利可圖的。當政府沒有辦法如之前那樣繼續實行擴張性政策時,股票和地產泡沫破滅,原來的資金沉澱在不可變現的固定資產(如廠房和地產)中,資金突然不足,投資項目紛紛下馬,大蕭條由此發生。在米塞斯和哈耶克看來,任何一個經濟中,人為造成的繁榮一定會伴隨一個大衰退。大繁榮和大衰退是一枚硬幣的兩麵。他們的理論也告訴我們,判斷經濟是否過熱,不能隻看價格水平是否上漲,而主要應該看利率水平和信貸擴張,因為從信貸擴張到價格水平的上漲有一個時差,當等到通貨膨脹發生時,蕭條就到來了!
與米塞斯和哈耶克不同,凱恩斯認為,大蕭條是由有效需求不足導致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是居民儲蓄太多,而企業對未來太悲觀,不願意投資!
1929-1933年的大危機造就了凱恩斯經濟學。在大危機之後的30年代,奧地利學派和凱恩斯主義都有可能成為經濟學的主流,但奧地利學派被邊緣化了,凱恩斯主義獲得了主流地位,統治了經濟世界幾十年,一直到80年代才被人們所懷疑。為什麼凱恩斯主義能夠成為主流?簡單地說就是,凱恩斯主義為政府幹預經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理論依據:需求不足,市場失靈,解決的辦法就是政府去介入市場,增加需求,從而使經濟從蕭條中走出來。而奧地利學派認為,蕭條是市場自身調整的必然過程,有助於釋放經濟中已經存在的問題,政府幹預隻能使問題更糟。
事實上,如果不是胡佛政府的幹預(包括擴大公共投資,限製工資下調,貿易保護主義法律等),那次危機不會持續那麼長時間。所以,政府特別喜歡凱恩斯主義。當然,也有很多經濟學家喜歡凱恩斯主義,因為,如果凱恩斯主義是對的,政府就會為經濟學家創造很多就業機會。如果說奧地利學派是對的,經濟學家在政府就沒事幹了。因為他們主張不幹預,市場會自身調整。經濟學家也是利益中人,凱恩斯主義能夠大行其道,我想這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有了這個背景,我們看一下,格林斯潘在1966年寫的《黃金與經濟自由》一文中對30年代那次經濟危機的解釋。他說:當商業活動發生輕度震蕩時,美聯儲印製更多的票據儲備,以防任何可能出現的銀行儲備短缺問題。美聯儲雖然獲得了勝利,但在此過程中,它幾乎摧毀了整個世界經濟,美聯儲在經濟體製中所創造的過量信用被股票市場吸收,從而刺激了投資行為,並產生了一次荒謬的繁榮。美聯儲曾試圖吸收那些多餘的儲備,希望最終成功地壓製投資所帶來的繁榮,但太遲了,投機所帶來的不平衡極大地抑製了美聯儲的緊縮嚐試,並最終導致商業信心的喪失。結果,美國經濟崩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