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2 / 3)

但他究竟是在寫“講給孩子們聽的故事”,這種充滿了濃厚的人民生活氣息的語言還必須與兒童的生活和心理結合在一起。我們在《祖母》這篇故事裏,可以看到這樣的句子:“祖母知道許多事情,因為她在爸爸和媽媽沒有生下來以前早就是活著的——這是毫無疑問的!”這樣的句子是多麼平凡,多麼天真!但是卻是那麼逼真和有風趣,我們一點也不感到它幼稚。同樣,在《戀人》這篇童話裏,當一個陀螺吹噓他的出身“高貴”,說什麼他“是桃花心木做的”和“由市長親手車出來的”時候,他的戀人——一個球兒——表示懷疑,於是他就這樣發誓,“如果我撒謊,那麼願上帝不叫人來抽我!”被人來抽,對他說來就是最大的光榮。我們可以想象,小讀者讀到這樣的句子時,該會感到多麼生動和逼真!他們會覺得,這才是屬於他們——兒童們——自己的文學作品。當然,成年人也不會認為這隻是專為兒童們寫的作品,他們對這樣的作品也會高度地欣賞。

這一切都說明,安徒生對生活的體驗是多麼深和對生活的觀察又是多麼銳敏。這和他一生的經曆是分不開的。他在一八○五年出生於丹麥中部一個叫做富恩島上的奧登塞鎮。他的父親是一個鞋匠,從他的童年時代起,就飽嚐了生活的苦難。那時正是拿破侖在歐洲掀起一係列戰爭的年代。丹麥站在拿破侖的一邊,成了交戰國。戰爭的負擔很重,這負擔轉嫁在廣大的勞動人民身上,他們一天一天地變得窮困。安徒生的父親生活無著,不得不到拿破侖的軍隊中去當一名雇傭兵。兩年後,他因為身體不支而退伍,很快就死去了,母親隻得替人洗衣度日,祖母則靠乞討為生,安徒生兒時和少年時代就一直在饑餓中打滾。他實際上未曾有過幸福的童年——這也是他後來決心為孩子們寫童話的一個原因。

在這種情況下,可以想象,他談不上有受教育的體會。但是他對生活的體合是那麼深,他竟想登上舞台,表演人生。具體地說,他很早就想當一個藝術家,一個演員。為了追求這個理想,他十四歲時就隻身奔赴京城哥本哈根。他最初是想找機會學習,當一個芭蕾舞演員,但是饑餓和貧困已經毀壞了他的健康,他的體形不夠條件。他剩下的隻有一個好的聲音,因此他又想當一個歌劇演員,但由於一場嚴重的感冒,他的聲音忽然變粗了,他的這種追求又失敗了。不過他在這追求中所表現的毅力和決心卻打動了一些藝術家的心。他們集資幫助他上學校,因為不管要成為什麼藝術家,沒有文化總是不行的。盡管學校的課程及教學的方式並不使他感到興趣,但他在學校中畢竟可以接觸到書本。他利用學校的圖書館閱讀了大量丹麥和世界的文學名著,這為他後來從事文學創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安徒生到了十七歲的時候,決定通過文學作品來表現人生。於是他就真的開始寫作了。他寫劇本,寫散文,寫詩,寫遊記,寫長篇小說。他的一部名叫《即興詩人》的長篇小說,甚至還成了一部暢銷書。這是一八三五年以前的事。就在這年元旦,他在給一個朋友的信中說:“我現在要開始寫給孩子們看的童話,你要知道,我要爭取未來的一代!”不久他在另一封信中談到他的童話創作時說:“這才是我的不朽的工作呢!”那時他剛剛滿三十歲。從這時開始他把全部精力和生命都貢獻給這“未來的一代”。他過去在生活中所受的折磨,在文學和藝術的領域裏各方麵所作的努力——也包括他的失敗,看來全都是為他這“不朽的工作”作準備。他對這工作非常勤奮。從此,每年聖誕節他總要出一本童話集,獻給他的小讀者。聖誕節在歐洲是盛大的節日,孩子們尤其喜歡過這個節日。他選擇這個節日出版他的童話創作,也說明他對孩子們的感情。他是嚴肅認真地要爭取這“未來的一代”。一直到他去世的前兩年——一八七三年——為止,他沒有停止過童話創作,他一共發表了一百六十八篇童話和故事。

他的童話創作可以分做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的童話,也就是“講給孩子們聽的故事”,是在一八三五年到一八四五年這十年間寫成的,也就是他在三十歲到四十歲之間寫成的。一般小讀者所愛讀的故事,如《小意達的花兒》、《豌豆上的公主》、《皇帝的新裝》、《拇指姑娘》、《夜鶯》和《醜小鴨》等,就是這個時期的作品。這些作品想象豐富、故事生動、語言活潑、詩意濃厚,最能代表他的童話創作的藝術,也是他在童話創作中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典範。一八四五年以後他開始寫一種“新的童話”。所謂“新”,其實倒似乎有些“舊”。他減少了故事中的浪漫主義成分,而用比較直截了當的手法描寫現實的生活,如《賣火柴的小女孩》、《影子》和《母親的故事》等就是這類的作品。到了一八五二年,他幹脆把他新的創作名為“故事”。《柳樹下的夢》、《她是一個廢物》,《單身漢的睡帽》和《園丁和主人》等,就是這類作品的代表。它們更是對現實生活的直接描述,但它們又與一般的小說不同,因為它們仍然保持有某些童話的特色和幻想。總的說來,他這個時期的作品的調子是低沉的,憂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