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一代廉吏於成龍(1 / 3)

一個清王朝的兵部尚書,一心為民,不畏權貴,戒奢崇儉,不沽名釣譽,並能夠深入群眾,體恤民情。身為兩江總督的於成龍死時是什麼情形呢?身邊無一親人,他的私人財產少到讓人難以置信的程度,同事們進入他的房間清點遺物,箱子中隻有粗線織的袍子一套和床頭佐餐用的幾包豆子,再無其他一件值錢的東西。雍正皇帝在一次朝議時說:“做官的人,有幾個能像於成龍一樣呢?他真可以稱得上是天下第一廉吏啊!”

於成龍的一生,是苦節自勵、甘守清貧的一生。他作為清王朝的一名從基層提拔上來的官員,能夠在20多年的官宦生涯中忠實地貫徹並落實康熙的反貪倡廉政策,實屬不易。他大器晚成,做官時已經44歲,家庭條件並不好,但在福建、直隸和江南等富庶之地做高官時,竟能在貪汙賄賂成風的官場固守節操,至死不變,非常人所能做到。他清正廉潔,自甘淡泊;忠於職守,勤政為民;剛正不阿,百折不撓。其事跡之感人,為曆代所傳誦;其精神之廣播,為官民楷模。他來也兩袖清風,去也兩袖清風,給我們後人留下了珍貴的精神財富和無窮的思考。後人把他與包拯、海瑞、況鍾等並稱為中國古代十大廉吏。

於成龍,字北溟,號於山,清代山西永寧州(分離石縣下昔鄉來堡村)人。生於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死於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終年67歲。於成龍在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開始為官,曆任知縣、知州、知府、道員、按察使、布政使、巡撫和總督,加兵部尚書、大學士等職。在20餘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舉“卓異”(才能卓越優異),他以卓著的政績和廉潔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愛戴和康熙帝讚譽,以“天下廉吏第一”名震天下。

於成龍少有大誌,自幼過著耕讀生活,受到較正規的儒家教育。

1661年,對年已44歲的於成龍來說是一次命運的轉機,他從副榜貢生被選授為廣西羅城縣令。羅城縣地處融江、龍江之間,四周是深山密林,環境溽暑潮濕,經常流行瘟疫;漢族與當地瑤、苗少數民族雜居,由於受統治者的挑撥,形成世仇,社會動亂不安。被收歸清政府還不到兩年的時間,第一任縣令被殺,第二任縣令上任未到一年,跑了,因此,無人願意去那裏做官。於成龍的親朋好友也都勸他不要去赴任,而他卻執意不肯。臨行前,他在致友人的信中表明了自己的誌向:“此行絕不以溫飽為念,所自信者,‘天理良心’四字而已。”

然後,變賣家產湊足一百兩銀子做路費,義無反顧地去羅城。

一個已被朝廷任命的地方縣級官員,竟自費長途跋涉千裏赴任,這在今天已難以想象,而於成龍卻正是這樣毫無怨言地走上仕途。到達羅城後,於成龍才感到現實情況確實要比想象的差得多。縣衙既沒有朱門粉牆,也沒有大殿高堂,甚至連個土牆都沒有,隻是一座用荊棘圍起來的院落,大堂隻有草房三間,中間用土堆成方台,上麵鋪了一塊木板作為桌案,不知情的人還以為這是一個農家小院,而身為一縣之長的於成龍每天就坐在這裏處理公務,接待百姓,慰問疾苦。在困境中,同來的五名從仆不久或死或逃,而他以堅強的意誌,扶病理事,邁開仕宦生涯的第一步。

羅城百廢待舉,首要在於安定社會,恢複生產。於是,於成龍采取“治亂世,用重典”的方法,首先在羅城鄉建立保甲(一種軍事製度),嚴懲緝獲案犯,大張聲勢地“嚴禁盜賊”。境內初安後,他又約會鄉民練兵,準備討伐經常擾害的“柳城西鄉賊”。在強大的聲勢下,西鄉渠魁府首乞恩講和。接著又在全縣搞聯防,從此,“鄰盜”再不敢犯境。在消除內憂外患的同時,於成龍十分注意招募流民以恢複生產,他常常深入田間訪向農事,獎勤勸惰。農閑時帶領百姓修民宅、建學校、築城牆。對遷人新居的農家,還親為題寫對聯,以示鼓勵。三年之間,就使羅城擺脫混亂,得到治理,出現了百姓安居樂業的新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