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困頓之時得救助(2 / 2)

好好寫下去。”

默默地聽著沈從文傾訴自己來北京的打算和目前的處境,鬱達夫感到脊梁一陣陣發冷。公寓大廚房裏,正傳來炒菜打鍋邊的聲音。

“你吃包飯?”“不。”瞧瞧沈從文的神色,鬱達夫一切都明白了。他站起身來,將脖子上一條淡灰色羊毛圍巾摘下,撣去上麵的雪花,披到沈從文身上。然後邀沈從文一道出去,在附近一家小飯館吃了一頓飯。結束時,共花去一元七毛多錢。鬱達夫拿出五塊錢付了賬,將找回的三塊多錢全給了沈從文。一回到住處,沈從文禁不住伏在桌上哭了起來。

其時,鬱達夫在經濟上也極窘澀。月薪名義上是117元,實際上隻能拿到30多元,也正處於“袋中無錢,心頭多恨”時期。沈從文的遭遇引發著他對社會黑暗的強烈不滿。從沈從文住處回去的當天晚上,他便揮筆寫下了那篇題為《給一位文學青年的公開狀》的著名文章。在文章裏,他稱讚了沈從文“堅韌不拔的雄心”,也詫異於沈從文的“簡單愚直”。末了,還給沈從文獻了擺脫目前困難的上中下三策。

在朋友的幫助下,沈從文又在北京度過了兩年。1926年,他的作品已經較多地獲得了發表的機會,他執著於他所追求的“文學革命”,以一種在旁人看來的傻勁,繼續著他在文學道路上的第一階段的艱苦跋涉。

在鬱達夫的關心和推薦下,自1924年年末開始,沈從文以休芸芸為筆名在《晨報副刊》上連續發表了《一封未曾付郵的信》《遙夜》《公寓中》《流光》《三貝先生家訓》等散文小說。散文《遙夜——五》被北京大學教授林宰平看到了,於是在“五四運動”6周年紀念日,這位哲學教授以“唯剛”為筆名寫了一篇評論文章《大學和學生》,文中引用了沈從文這篇文章的大段文字,認為他將學生生活“很曲折、深刻地傳寫出來——《遙夜》全文俱佳——實在能夠感動人”。隨後,林宰平托人找到沈從文,邀請他到自己家去談了整整一個下午,並一再向徐誌摩、陳西瀅等名流舉薦沈從文,還向梁啟超專門講起了沈從文的困難處境。梁啟超聽後,十分感動,就正式把沈從文引薦給自己的朋友熊希齡。於是,1925年7月下旬,沈從文終於上了香山,在熊希齡的慈幼院裏當了一名月薪20元的圖書管理員。

名師點評:

鬱達夫在幫助沈從文的同時,自己也重新振作精神,既找到了真正的愛情,又迎來了事業上的第二個春天。《誰成全了誰》的作者苗恒評論:“沒有鬱達夫,沈從文可能會客死他鄉;少了沈從文,鬱達夫可能會沉淪一生。其實他們是在互相成全著彼此。”真可謂:送人玫瑰,手留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