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尉遲敬德助秦王除凶(2 / 2)

“王已決計克日平賊,公宜即入籌之。我等四人不宜群行在道。”房玄齡、杜如晦二人也知事關重大,於是穿上道袍,改變妝束,與長孫無忌一同進入秦府。尉遲敬德為防止別人看見,便從另一條路返回秦府。

六月初三,李世民密奏建成、元吉淫亂後宮妃嬪,並欲殺他,擬為王世充、竇建德報仇,李淵愕然,聲稱明日早朝鞫問。

六月初四清晨,李世民率尉遲敬德、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嚐等九將伏兵玄武門(長安太極宮北麵正門)內。李建成、李元吉行至臨湖殿感覺有變,慌忙掉馬準備返回東宮和齊府。李世民從後麵招呼他們,李元吉張弓即射,倉促間控弦不開,皆未中的,李世民則趁機射殺李建成。此時,尉遲敬德率70騎趕至,左右箭射李元吉,李元吉中流矢墜馬,逃入樹林中。李世民縱馬追趕,但衣服被樹枝掛住,墜馬落地。李元吉見狀,立刻趕到,奪弓將扼殺李世民。

在此危難之時,又是尉遲敬德及時趕到,躍馬喝叱李元吉,李元吉見到尉遲敬德,放開李世民,欲趨武德殿,尉遲敬德邊追邊射,將李元吉射殺。這時,東宮翊衛車騎將軍馮立、副護軍薛萬徹和屈唾至直府左車騎謝叔方率東宮、齊府精兵2000人趕來,猛攻玄武門,形勢危急。關鍵時刻,尉遲敬德持建成、元吉首級趕到示眾,東宮、齊府士卒遂潰散。

此時唐高祖李淵正在海池劃船,李世民即命尉遲敬德帶甲進宮宿衛。尉遲敬德披甲持矛,直至李淵處。李淵見尉遲敬德如此妝束,大驚失色,問道:“今日作亂是誰?卿來此何也?”尉遲敬德答道:

“秦王以太子、齊王作亂,舉兵誅之,恐陛下驚動,遣臣來宿衛。”

李淵這才放心,但事已至此,無力回天,隻好說李世民做得正確。

當時宮城的南衙、北門一帶以及太子宮、秦王府附近仍在廝殺,尉遲敬德便請李淵下手敕“諸軍兵並受秦王處分”。李淵見大勢已去,隻得依從,至此,“玄武門事變”以李世民的全勝而告終。尉遲敬德居功至偉,李淵也稱其:“卿於國有安社稷之功。”還賜給他很多珍寶。

初七,李淵立李世民為皇太子。尉遲敬德因功被授予太子左衛率。當時李建成、李元吉的親信有百餘人被捕,諸將都要求將這些人治罪,尉遲敬德對此堅決反對,他說:“為罪者二凶,今已誅訖,若更及支黨,非取安之策。”在他的再三爭取下,才沒將這些人治罪。

八月初八,李淵退位。初九,李世民即皇帝位,是為唐太宗。

此時,突然發生了意外,原來突厥頡利可汗認為李世民剛即位,內部矛盾尚未全部解決,統治秩序還未安定,遂與突利可汗合兵20萬,大舉入侵唐邊,很快進至涇州(治安定,今甘肅涇川北涇河北岸)、武功(今陝西武功西北武功鎮)一帶。二十四日,突厥軍進至高陵縣(今屬陝西)。當時唐朝在長安的兵力遠不及突厥,各地的援軍又來不及趕到,情況十分危急。尉遲敬德臨危受命,任涇州道行軍總管,在涇陽(今屬陝西)突厥交戰,大破突厥,擒獲突厥俟斤(官名)阿史德烏沒啜,斬首千餘級。二十八日,頡利可汗率軍進至渭水便橋北岸,唐太宗率高士廉、房玄齡等六騎直馳至渭水河邊,大聲斥責頡利可汗背棄盟約。俄而各路唐軍陸續趕到,旌旗盔甲遮天蔽日。唐太宗命大軍迅速布陣,自己仍單獨與頡利可汗對話。

頡利可汗見唐軍陣容齊整,似早有準備,大為恐懼,遂請求講和。

三十日,李世民與頡利在便橋會盟,宰馬歃血,並贈其大量金帛,頡利遂率軍北撤。由此不難看出,尉遲敬德的勝利雖沒使突厥主力受損,但在士氣上打擊了突厥,為唐太宗計退突厥起了重要的作用。

名師點評:

尉遲敬德作為唐初大將,自歸附李世民後,憑借高超的武藝,多次冒險救李世民於危難之中,立下不世之功。尉遲敬德同時還有遠見卓識,如“玄武門事變”後,對太子的黨羽主張釋而不殺,這一舉措迅速緩和了內部矛盾,同時還為李世民保留了魏征那樣的大批棟梁之材。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這樣說:沒有尉遲敬德,也就沒有李世民,也就沒有後來的大唐盛世。在性格上,尉遲敬德純樸忠厚,自歸李世民之後,從無二心,為其赴湯蹈火,在所不辭;在拒絕娶公主一事上,更顯示出高貴的品質。雖說居功自負是尉遲敬德的不足之處,但從另一方麵也說明他的純樸,做事毫無心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