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船昨夜已停泊在同處。十二月六日,海上刮起人們渴望的南風,三隻船相繼起航順風前進,而藤原大使與阿倍仲麻呂所乘的第一船觸礁(著石)無法行動。鑒真所乘的第二船發向多彌去,七日到達益救島(今日本屋久島)。停泊候風10天,並等待其餘船隻。第一船修複後,繼續航行,因遇偏北風暴而漂至安南〔huan音歡〕州(今越南境內),全船180餘人,死難170多人,僅大使藤原清河與阿倍仲麻呂等10餘人幸免於難。第三船後來也航返日本。十二月十八日,第二船自益救島出發續航,十九日遇到暴風雨,不辨東南西北,鑒真等又曆經磨難,於十二月二十日中午抵達日本九州薩摩國阿多郡秋妻屋浦(今日本鹿兒島縣)。十二月二十六日,鑒真等一行在日僧延慶的引導下進入日本太宰府,並於次年(公元754年)二月一日,航達日本遣唐使船隊的始發港難波(今日本大阪附近)。二月四日鑒真到達日本首都奈良,受到日本舉國上下盛大的歡迎,皇族、貴族、僧侶都來拜見他。
鑒真自743年到754年,經12個年頭,先後六次東渡日本,備受艱辛,終於以非凡的信念和頑強的毅力實現了自己宏偉的夙願,踏上了日本的土地。
三月,吉備真備以敕使身份向鑒真宣讀了天皇的詔書:“大和尚遠涉滄波,來到我國,聯不勝欣慰,自今以後,授戒傳律都由大和尚擔任。”四月初,在東大寺設戒壇,由鑒真登壇主持,先後為太上皇聖武天皇、皇太後、皇子及400餘位僧人授戒。756年,孝謙天皇任命鑒真為大僧都,統理日本僧佛事務。758年卸任,被尊稱為“大和上”,恭敬供養。759年,鑒真率弟子仿揚州大明寺格局設計修建了唐招提寺,至今仍存,被視為日本國寶,對日本建築藝術有重要影響。以後,鑒真在此授戒講經,把律宗傳至日本,成為日本律宗的始祖。鑒真雖雙目失明,但能憑記憶校對佛經。他還精通醫學,憑嗅覺辨草藥,為人治病。留下一卷《鑒上人秘示》的醫書,對日本醫藥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他帶到日本的中國佛經印刷品和書法碑帖對日本的印刷術、書法藝術有很大影響。
763年鑒真在日本招提寺內圓寂。寺內至今還保留著鑒真的坐像,這也是日本的國寶。這是鑒真的弟子忍基和思托用中國的幹漆夾紵法為他塑的。鑒真在日本10年,他對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受鑒真弟子思托等的委托,在鑒真圓寂後的16年,日本奈良時代(公元710年~784年)的著名文學家真人元開寫了《唐大和上東征傳》。書中詳盡描述了鑒真六次東渡航海的艱苦曆程,使後人了解了唐朝時中國、日本的造船術和航海術。
鑒真第六次東渡走的是南島航線,出航時本是橫渡東海指向日本南島諸島奄美島的,但是偏離了航線而到了衝繩島,已在種子島的西南。但是由於日本在南島各島都樹立有標牌,島名、泊船處及去各處的航程、汲取淡水的地名等都標示得很清楚。這些記載說明了南島航線在當時是一條航運繁忙的航線。
鑒真到了日本後,就在日本的各大寺廟開壇講經,鑒真和尚在日本的弘法,在日本國內引起了相當的反響,許多人不遠千裏到鑒真這邊來聽經。還有許多人都想一見鑒真的真顏,之後,日本天皇還為鑒真和尚在日本京都建立了一座寺廟,好讓更多的日本人能受到鑒真和尚的佛法思想。
最後,鑒真和尚把自己的半身獻給了日本國,也表示著中國和日本在千年前,就播下了友誼的種子。
名師點評:
鑒真大師的東渡為日本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不僅對日本佛教事業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而且在建築、雕刻、醫學、文學、印刷等方麵的建樹和影響也極為顯著,尤其是為發展中日文化交流和增進兩國人民的友誼作出了積極貢獻。
通過展覽,我們將全麵了解、學習鑒真精神,大力弘揚鑒真精神,進一步促進與日本在經濟、文化、學術等各方麵的交流,增進中日兩國人民的友誼,攻堅克難,加快崛起,為實現“兩個率先”的偉大目標而奮發有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