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騫在大夏等地考察了一年多後啟程回國。歸途中,張騫為避開匈奴控製地區,改道向南。他們翻過蔥嶺,沿昆侖山北麓而行,經莎車(今新疆莎車)、於闐(今新疆和田)、鄯善(今新疆若羌)等地,進入羌人居住地區。途中又為匈奴騎兵所獲,被扣押一年多。
公元前126年,匈奴內亂,張騫等3人乘機逃回漢朝。漢武帝詳細地聽取了他對西域情況的彙報後,十分高興,封他為博望侯。
公元前119年,漢王朝為了進一步聯絡烏孫,斷“匈奴右臂”,便派張騫再次出使西域。這次,張騫帶了三百多人,順利地到達了烏孫。並派副使訪問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國家。但由於烏孫內亂,也未能實現結盟的目的。盡管張騫這次出使也沒能立即與烏孫結成軍事聯盟,但雙方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的聯係變得頻繁而密切。烏孫回訪使者一起到達長安,並把他們看到的中原王朝的繁榮在烏孫廣為傳講。漢朝與烏孫之間農牧產品的交流蓬勃開展起來,最終確立了和親關係。
漢武帝派名將霍去病帶重兵攻擊匈奴,消滅了盤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兩關,開通了絲綢之路。並獲取了匈奴的“祭天金人”,帶回長安。
張騫回國後升為大行,列於九卿。一年以後(公元114年),這位功勳卓越的旅行探險家和外交家便去世了。不久,他派遣的副使也陪同各國使者來到長安,從此,中國通西域的道路完全打通。來往使者絡繹不絕。為了紀念張騫通西域的功績,“其後使者皆稱博望侯。”人們以“張驀鑿空”四字概括了他出使西域的貢獻和傳奇的一生。
張騫出使西域後15年,漢朝軍隊在西域大敗匈奴,控製了張掖、酒泉等關口,疏通了西域交通線。約公元前105年,漢朝派出了一個絲綢商隊到達安息,使邊境出現了中國與西域間的物產大交流。這就是著名的“絲綢之路”。
張騫不畏艱險,兩次出使西域,溝通了亞洲內陸交通要道,與西歐諸國正式開始了友好往來,促進了東西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開拓了從我國甘肅、新疆到今阿富汗、伊朗等地的陸路交通,即著名的“絲綢之路”。完全可稱之為中國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名師點評:
張騫通西域的意義,不僅豐富了中國人的地理知識,擴大了中國人的地理視野,而且直接促進了中國和西方物質文化交流,中國精美的手工藝品,特別是絲綢、漆器、玉器、銅器傳到西方,而西域的土產如首蓿、葡萄、胡桃(核桃)、石榴、胡麻(芝麻)、胡豆(蠶豆)、胡瓜(黃瓜)、大蒜、胡蘿卜,各種毛織品、毛皮、良馬、駱駝、獅子、駝鳥等陸續傳入中國。西方的音樂、舞蹈、繪畫、雕塑、雜技也傳入中國,對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產生了積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