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此以後,漢藏兩族經濟和文化的交往越來越頻繁。鬆讚幹布將貴族子弟送到長安去學習文化,還邀請了漢族文人到西域為他們繕寫漢文的公文。唐高宗初年,文成公主派人再次要求唐朝派工匠傳播先進技術,得到了滿足。於是漢族的冶金工藝、農具製造以及紡織、建築、製陶、碾米、釀酒、造紙、製墨等技術都先後傳入西藏。同時,西藏的特產犀角、麝香以及馬、金器等也流入唐朝。以上說明文成公主對吐蕃吸收漢族文化之影響。
唐高宗即位後,封鬆讚幹布為“附馬都尉”、“西海郡王”。以後曆代藏王多自認為唐朝皇帝的外甥,尊稱唐朝皇帝為舅舅。無論哪一代藏王死了照例向唐朝皇帝報喪,新立藏王也向唐朝報聘。唐皇帝即位時,藏王也表示祝賀。
唐中宗時,吐蕃王尺帶珠丹的祖母為了鞏固與唐朝的關係,又派大臣到唐朝為他的孫子求婚。唐中宗把金城公主許給了吐蕃王。
並帶去幾萬匹綾羅綢緞、許多書籍以及大批的手藝工匠,把生產技術和文化典籍進一步傳入西藏。在藏族人民中間流傳著一些古老的諺語,如“漢地的貨物運到西藏,是我們這裏不產這些東西嗎?不是的,不過是要把漢藏兩地人民的心連在一起罷了。”
唐朝和吐蕃經濟文化交流日益發展,使漢藏兩族人民的關係更加親密。唐玄宗時,藏王尺帶珠丹上表說:“外甥是先皇帝舅宿親,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合同為一家,天下百姓普遍皆安樂。”說明當時藏族和漢族已合為一家,兩族人民已結成親密的兄弟關係。
文成公主和鬆讚幹布結婚的故事,以及推進藏族文化的功績,至今仍以戲劇、壁畫、民歌、傳說等形式在漢藏民間廣泛傳播。文成公主在喇嘛教中被認作為綠度母的化身(度母在藏語中稱卓瑪,是藏族佛教傳說中觀音的化身),受到極大崇敬。公主680年去世,在吐蕃生活了近40年,對漢藏兩族的團結以及經濟、文化交流起了重大的作用。
名師點評:
中國曆史上,有不少以公主或宗室女下嫁蕃邦國王和親的事例,唐太宗時期,文成公主遠嫁吐蕃,便是和親的典範。在她的影響下,漢藏兩族的友誼有了很大的發展,所以把文成公主譽為最成功的女外交家實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