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朝政日非,天下分崩,群雄逐鹿。中山靖王劉勝之後劉備(字玄德),以匡扶漢室為己任,在涿縣(今屬河北省)起事。起初劉備兵微將寡,先後投靠孫瓚、陶謙、呂布、曹操、袁紹。
後依附荊州劉表,屯兵新野。為成就大業,他求賢若渴。經徐庶介紹,欲求隆中奇士諸葛亮。
諸葛亮,字孔明,其時,正隱居在襄陽城外20裏的隆中(今湖北省襄樊西20裏),與其弟諸葛均躬耕於南陽。因所居之地有一崗,名臥龍崗,故自號“臥龍先生”。此人乃絕代奇才,被譽為“周之呂望,漢之張良”。
一天,劉備兄弟三人帶了厚禮,來到隆中,但見山清水秀,地坦林茂。劉玄德讚歎不已。走到莊前,劉備下馬親叩柴門,恭敬求見,不巧,諸葛亮出門去了。劉備悵然而歸。
三人回到新野。過了數日,玄德派人探得孔明已回,急忙教人備馬前往。張飛不滿道:“量他一個山野村夫,何勞哥哥親往,派人把他叫來不就行了嗎?”
玄德斥道:“孔明乃當世大賢,怎麼可以隨便召之呢?”於是上馬再訪孔明。
時值隆冬,天氣嚴寒。行了沒幾裏路,忽然朔風凜凜,瑞雪霏霏,不一會兒,山如玉簇,林似銀妝。張飛道:“天寒地凍,連打仗都忌諱的鬼天氣,怎麼偏要遠行去見一個無用的人呢?不如回新野以避風雪。”
玄德正色道:“我正想讓孔明知我殷勤之意,此等天氣,正是機會。”
兄弟三人頂風冒雪,經過大半天的艱難跋涉,終於來到了隆中。
莊前下馬,劉備又親自叩門,問道:“先生今日在莊否?”
“家兄昨天應人之邀閑遊去了。”諸葛亮之弟諸葛均回答說。
“何處閑遊?”劉備急問。
,諸葛均答道:“有時駕一葉小舟行於江湖之中,有時訪僧道於山嶺之上,有時尋訪朋友於村落之間,有時操琴下棋於洞府之內。往來莫測,不知去所。”
劉玄德更加悵然道:“劉備真無此緣分,兩番不遇大賢。”說完,遂向諸葛均借了紙筆,留書一封,然後拜辭而回。
光陰荏苒,轉眼間已是早春。劉備選定吉期,齋戒沐浴,欲再往臥龍崗拜渴孔明。
三人來到隆中,離草廬還有半裏之地,劉備便下馬步行。等叩門時,家僮說:“今日先生雖在家,但在草堂上晝寢未醒。”
“既然如此,暫且不要通報。”劉備吩咐關、張二人在門外等候,自己則恭立階下。半晌,先生還未醒來。關、張二人在外久立,不見動靜,早已有些不耐煩了。張飛闖進來大怒道:“這先生如此傲慢,我大哥侍立階下,他竟高臥,推睡不起。我去屋後放把火,看他起不起!”
關羽再三勸住,劉備仍命二人在外耐心等候。劉備再望堂上時,見先生翻身將起,正想見禮,不想先生忽又朝裏睡去。家僮欲叫醒先生,劉備急忙止之。又立了一個時辰,孔明方才醒來。諸葛亮翻身問家僮道:“有俗客來否?”
“劉皇叔已在此立候多時。”
“何不早報,尚容更衣。”諸葛亮說完,懶洋洋地起身,轉入後堂,又半晌,方才整冠出迎。
諸葛亮感念劉備三顧茅廬之恩,遂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對策”,後又出任劉備的軍師,蜀漢政權的丞相,為蜀漢政權的建立和鞏固立下了汗馬功勞。
名師點評:
劉備注重以誠待人、以仁待人,令人欽佩不已。劉備為了能夠統一國家大業,屈尊求賢,禮遇下士,不怕碰釘子,不怕路途遙遠,不顧天氣惡劣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例子,懂禮儀之人必定會取得成功。遇到事情要有禮貌,不能莽撞;遇到困難要有恒心,不能輕易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