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農民幸福嗎?(2 / 2)

幸福家庭都是相似的。調查顯示,無論城鄉,在回答“您認為影響家庭幸福的最重要的5個因素是什麼”時,“夫妻和睦”“家人身體健康”“兒女懂事”“長輩通情達理”“生活有保障”以及“家人團聚的時間多”等,都是比例較高的選項。無論是在城鎮還是在農村,這些基於心理因素的軟性指標對於幸福感的影響越來越大。

健康以及保障是幸福的本錢。目前,農村重大疾病保險方麵缺位以及養老保障的缺位正考驗著農民群體的幸福感,根據統計,家庭主要成員有殘疾、家族遺傳病或者重大疾病的農村家庭占比為4.4%,稍高於城鎮家庭3%的水平。養老保障水平普遍較低,養老擔憂成為城鄉家庭共同困擾。27.29%的農村家庭對養老保障不滿意。陝西省某縣的55歲農民肖大媽,在被問及生活幸福感時談到,感覺目前農村狀況有了很大的改觀,在政策的支持下有了很大的發展,房子蓋了、路修了,但是目前困擾她的就是疾病問題,她患有癌症,目前沒有重大疾病方麵的保險,龐大的醫藥費用的壓力讓她苦不堪言。

未來提高農民群體的幸福感,需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尤其是建立合格的社會保障體係。對此清華大學公共健康研究中心主任景軍指出,家庭幸福大廈的構築需要和諧的家庭關係作為基石,也離不開基本物質生活條件、身體健康和養老保障的磚瓦。這要求政府製定政策時,應同時考慮提高收入水平和縮小收入差距,減少貧富差距對公眾幸福感的負麵影響。完善醫療保險體係,讓農民不再畏懼疾病,完善養老保障體製,擴大養老保障的範圍和水平,強化農村地區養老服務體係支撐能力,這些是我國今後農村工作的關鍵。

鏈接

幸福與幸福指數

幸福

經濟學界研究幸福的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美國經濟學家保羅·薩繆爾森。他提出了一個“幸福方程式”,即:幸福=效用÷欲望。也就是說,幸福是由效用(物質的有用性)和人的欲望的實現與否來決定的,幸福與效用成正比,與欲望成反比。“傳統經濟學理論假定,高收入會產生更高的效用和個人幸福感”。但是,隨著研究的深入,經濟學家還發現,同時提高所有人的收入,幸福水平保持不變;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幸福感反而降低了,這就是伊斯特林悖論。也就是說,收入的增加並不必然帶來幸福感的增加。麵對伊斯特林悖論,新興的幸福經濟學家賽利格曼、卡內曼和克魯格等人給予了新的解釋,並提出相對幸福假說。他們認為,人們的幸福感主要取決於和同層次其他人生活狀況的比較,而不是其實際生活水平的高低。不管收入的具體數字是多少,較之“絕對財富”而言,“相對財富”的增加才是幸福感增加的真正原因,因為人們總是喜歡拿相近和相識的人的生活狀況同自己的境況進行比較。

幸福指數

上海市社科專家舒濱認為:“幸福指數”測量的是人們的幸福感,它是反映民眾主觀生活質量的核心指標;也有學者認為,幸福指數就是指把主觀幸福感作為一項指標,通過運用專門的測量工具去獲得人們主觀幸福感的數量化結果;還有人提出,所謂幸福指數,就是旨在衡量人們對自身生存和發展狀況的感受和體驗;更有人認為,幸福指數是指用以反映民眾幸福感在某一時期內的數值和其在另一個作為比較標準的時期內的數值比較,它被視為體現主觀生活質量的核心指標;在這個含義上如果對幸福指數進行定義,即:幸福指數是運用專門的測量方法,對生活在特定時期、特定社會環境中的人們所做出的全麵而又主觀的自我幸福評判進行量化。

所謂農民幸福指數,就是運用專門的測量方法,對生活在特定時期、特定社會環境中的農民所做出的全麵而又主觀的自我幸福評判進行量化,即對農民幸福進行量化。

【責任編輯】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