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們究竟有多寶貝,為何不能拿出來亮相呢?專家說,它們是迄今發現最早的藥類文物,為研究東晉時期丹藥的化學成分與作用,提供了實物依據。“見過‘不老仙丹’原件的人屈指可數。”這位負責人說,雖然丹丸是用多種礦物質煉製成的,但經過1600多年,溫濕度、光線稍有變化,對它們都會造成一定的殺傷力,保存它們的最好辦法就是放在庫房內不要動它們;“原件不能展出,它們對外界環境變化太敏感了”。
那麼,南京市博物館一共收藏了多少顆不老仙丹?它們都有多大?這麼多年來有沒有變色、變形?相關負責人笑笑說,從入藏至今,“不老仙丹”都沒有發生大變化,至於它們的體重、身高等等,都是秘密,不能對外透露。
服丹中毒事件屢有發生
“上世紀60年代的化驗顯示,丹丸的主要成分是硫化汞,這是一種毒性很大的化合物,其中硫的含量為13.0%,汞的含量為60.9%,另有約26.1%的成分目前尚不清楚為何物。”王誌高說,那時的技術並不發達,因此“不老仙丹”中的成分無法完全解碼,如果今天再拿去檢測,應該可以把不老仙丹中的成分100%都解讀出來,隻是現在無人提出這個請求。
為什麼魏晉名士都那麼癡迷這種小藥丸呢?甚至死後都要把它們帶進棺材?“東晉時期,大宅門裏的男男女女們都很迷戀它,每天都少不了。王羲之整個大家族,高崧大家族,還有皇帝也吃,在吃‘不老仙丹’風靡一時的朝代,煉丹家也應運而生。這些煉丹家像現在的明星一樣走紅。”
“丹砂燒之成水銀,積變又還成丹砂。”東晉葛洪在《抱樸子》一書中介紹了煉丹的過程。由於丹砂的化學成分是硫化汞,加熱後它分解出汞,即水銀;冷卻後,水銀和硫磺蒸汽又相化合,再生成硫化汞。這些辛辛苦苦煉成的丹藥真的能讓魏晉名流們如願以償嗎?據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藥文獻研究所所長王旭東介紹,丹藥其實是由石鍾乳、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紫石英等五種礦物質煉製而成。丹砂在我國藥用曆史悠久,《神農本草經》將它列為上品中的第一位,認為它可治百病、養精神、安魂魄,久服使人通神明,不衰老。但實際上,東晉人煉成的“不老仙丹”有很大的毒性,吃的時候要掌握藥量,很容易因為丹藥的毒性而喪命,熱衷於煉丹術的道士服藥中毒事件屢有發生,道士們便將服藥中毒猝死諱言為屍解或白日升仙,這不過是欺人的謊言。
在中國曆史上,信道士之言,服食長生不死之藥而死的皇帝約有10人,東晉的哀帝是第一位。公元365年,晉哀帝像往常一樣吃了“不老仙丹”,但身體很快燥熱難當,哀帝拚命喝酒想泄掉這種不舒服的感覺,但無奈,日積月累毒性太大,哀帝最終撒手人寰。可憐的他,死前連個繼承皇位的子嗣都沒有。
魏晉風度與痛苦的藥性折磨
“窮人不能吃,假使吃了之後,一不小心,就會毒死。先吃下去的時候,倒不怎樣的,後來藥的效驗既顯,名曰‘散發’。倘若沒有‘散發’,就有弊而無利。因此吃了之後不能休息,非走路不可,因走路才能‘散發’,所以走路名曰‘行散’。”魯迅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一文中說,吃“不老仙丹”是非常麻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