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600年前的“不老仙丹”(1 / 3)

1600年前的“不老仙丹”

溫故知新

作者:吳雨

如皋是個有名的長壽之鄉,四世同堂、五世同堂多了去了,據統計,這裏的百歲老人多達251名。在當地坊間,流傳著一個神秘傳說:當年秦始皇想長生不老,就派徐福到東海尋找長生不老仙丹,沒想到徐福在海上遇到了狂風大浪,找來的長生不老仙丹全撒在了如皋,從此這裏的水土有了一種靈氣,長壽老人就特別多。這種傳說不無道理,因為在中國古代,希望通過服食丹藥而長生不老的人特別多,那麼真有這種“不老仙丹”嗎?

神奇的“紅色米粒”

故事要從1965年說起。考古發掘人員在浙江寧波象山的東晉大墓裏發現了一種奇怪的東西,它們有米粒大小,通體紅豔,看上去直徑0.4~0.6厘米,每顆重量也不一,大的有0.468克,小的為0.275克,平均每粒重約0.372克。

當時一共發現了200多粒這種東西,部分已成粉末,“剛發現的時候,它們放在一個直徑約10厘米、圓形的漆盒內,就放在墓主人的頭部位置,可見它們對墓主人來說是何等重要。”南京市博物館研究員王誌高介紹說,“古墓主人是王羲之家族的,王彬的長女,字丹虎,死的時候58歲,由於終生沒嫁人,死後就葬在了父母墳的右邊。”

讓考古專家們高興的是,這一粒粒紅豔豔的小丸子雖然已經1600多年了,至今還比較完整,看上去還有幾分可愛。隻是,它們是什麼?是1600年前的水果?還是主人生前最喜歡的藥呢?對這些隻有米粒大小、圓乎乎的小顆粒,考古專家們一時也摸不清它們究竟是什麼,因為,這樣的寶貝當時在中國還是首次發現,它們不能摸,不能碰,更不能去咬……

東晉流行的“長生不老仙丹”

為了解開這些小丸子的身份,有關專家拿了其中三粒,對它們進行化驗,最終認定它們就是東晉時期非常流行的“長生不老仙丹”。“從墓誌看,王丹虎死於東晉升平三年(359年),這個時期正是煉製金丹及士大夫階層倡導‘服食’盛行的時代。‘服食’就是‘服石’,就是服用一種所謂能長生不老的丹藥。”“長生不老仙丹”究竟由什麼成分組成?它們是如何煉成的?不要說現代人搞不清楚,就是在東晉,對於那些吃不上仙丹的人來說,也是顯得撲朔迷離,加上煉丹是非常私密的事情,師徒相傳,並且嚴守秘密,這給“不老仙丹”更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

再次發現不老仙丹是1998年發現高崧家族墓。“1998年6月17日,南京師範大學仙林新校區在道路施工中發現一處六朝磚室墓群。江蘇省文化廳及南京市文物局迅速組織考古隊於6月下旬至8月上旬對墓群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這次考古發掘在當年轟動一時,並被列入了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當時一共發掘了3座磚石墓,磚墓規模較大,全長7米以上,墓葬形製為凸字形單室墓,出土了金器、銅鐵、玉石玻璃、琥珀、水晶、陶瓷等文物200餘件。在眾多的出土文物中,有一樣寶貝讓專家們很眼熟,那就是紅色的“不老仙丹”,隻是和王丹虎墓出土情況不太一樣的是,丹藥擺在墓主人的手邊,在右側手臂附近,還有一個精致小巧的鎏金帶蓋銀鼎,像是專門用來盛放丹藥用的。但是,這些“不老仙丹”由於氧化很快就成了粉末。這說明,在東晉大宅門裏的名士們都吃這種小藥丸,這種藥丸也是秦始皇派人苦苦尋找的長生不老仙丹。

“仙丹”緣何難識真麵目

在南京市博物館《六朝風采》撤展前,人們看到了“不老仙丹”的克隆品。穿過幽靜的樓道,在展廳二樓青瓷蓮花尊的後麵,一粒粒如米粒大小的顆粒狀物體藏在一個小玻璃盒子裏,雖然燈光偏暗,但它們看上去相當鮮豔,隔著玻璃也能看到它們泛著橘紅色的光。細細看去,它們就像是用紅橡皮泥捏出來的一粒粒小藥丸,有的呈圓形,也有的呈橢圓形……

事實上,人們看到的隻是“不老仙丹”的複製品,原件從來沒有展出過。據南京市博物館保管部的相關負責人介紹,自從1965年,“不老仙丹”被考古發掘入藏後,就再也沒出過庫房的大門,近半個世紀以來從來沒有對外展出過,甚至連博物館的很多內部人士都沒見過它們的“廬山真麵目”;展廳內對外展出的不過是為了滿足現代人的好奇心,而後期加工的“克隆品”。“真的不老仙丹被放在地下庫房中,放在一個錦盒當中,每天都有人專門照顧它們,看它們的溫度濕度,觀察它們入藏博物館後有沒有變化。”據了解,這些丹丸雖然已經有1600多年,但直到如今也沒有發生多大的變化,顏色依舊豔麗,看上去就像剛從煉丹爐內拿出來的一樣。不過也有的“不老仙丹”,由於在底下埋藏了千年,考古發掘的時候已經變成了粉末,很難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