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緣何素食十二年
溫故知新
在德國留學時萌發素食念頭
素食作為一種文化觀念,曆史悠久,許多中外名人都是素食主義者,如達·芬奇、莎士比亞、牛頓、愛因斯坦和老子、王維、孫中山、蔡元培等。
蔡元培緣何奉行素食,在他的《自寫年譜》中說得很明確:“我那時候也是素食,這是民元前二年萊比錫受李君感化的。”李君,指的是李石曾,他於1902年赴法國留學,1907年成立“遠東生物化學學會”,首次用化學方法分析出大豆的營養成分與牛奶相仿,在法國成立第一家“豆腐公司”,開辦“中華飯店”,被稱為“豆腐博士”。
1909年,與蔡元培一起在德國萊比錫大學留學的齊壽山,應李石曾邀請赴法一遊。齊壽山回來後告訴蔡元培說,李石曾素食,並說動物死亡時全身僵直,體內會產生毒素,經常食用會使人中毒。蔡元培聽後覺得有理,也回想起在托爾斯泰的作品中“一隻精心飼養的粉紅色的豬被屠殺”的慘狀描寫,深受觸動,於是萌發素食的念頭。
蔡元培亦在《自寫年譜》中寫道:“適萊比錫有素食館數處,往試食,並得到幾本提倡素食之書,其所言有三益:一、衛生,如李君所言;二、戒殺,不肉食則屠殺漁獵等業皆取消,能因不忍心殺動物之心,而增進不忍心殺人之心,戰爭可免;三、節省,一方牧場,能以所畜牛羊等供一人一歲之食者,若改藝蔬穀,可供給十人之上。”他把這“素食三義”——衛生、戒殺、節用,專門函告其國內朋友壽孝天,並說自己的素食主要偏重於“戒殺”這條,因為人都有好生惡死之心;至於“衛生”,最重要的是要忌煙酒,而自己做不到;至於“節用”,在外國飯莊,肉食者有長票可購,改為素食而特飪,未見便宜。
素食後體無不適心則甚愜
不久,壽孝天回信引用杜亞泉的話說:“植物未嚐無生命,戒殺義不能成立。”蔡元培在1910年4月回信說,“世界實行之事,大抵動於情感,而非動於理論”,“戒殺”不是一個理論問題,而是一個感情問題。人類進化是個漸進過程,越早期就越是犧牲自己身體來獲取所得,如人吃人、肩挑手拉、踏人力車,後來改用馬車、牛車,現在則用電、用油了。在技術發達的同時,人的感情在進步,惻隱之心在傳播,開明的人會視禽獸為異種之人。素食主義者也非絕對不殺動物,一葉之蔬、一勺之水,裏麵也有許多小生命生活其間,隻是人眼看不到,因而感情上沒有產生惻隱之心。現在人的感情及於動物,故不食動物。他日,若感情及於植物,則自然不食植物。他還說,自己素食之後,“覺於吾之口及胃,均無甚不適,而於吾心則甚愜,遂立意久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