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醫患衝突能否有“終極解決方案”(1 / 1)

醫患衝突能否有“終極解決方案”

直言不諱

2003年11月6日,浙醫二院一位女醫生被打,11月7日,浙醫一院放射科內醫生被打耳光……浙江溫嶺的患者殺醫事件餘波未了,各地患者暴力傷醫的事件又頻頻見諸報端。在傷醫者中,有普通患者,也有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甚至還不乏幹部和官員。是誰越過了道德和法律的邊界?是誰摧毀了醫患之間本該有的互信和互諒?

6日上午,幹部鄭某某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婦科門診就診時,因質疑年輕的坐診醫生的年資和診治能力而出言不遜,另一位嚴姓醫生對其進行勸阻。但就在護士將其重新安排到高年資醫生處就診完畢後,該患者又折回原處,並與嚴姓醫生發生口角,並突然襲擊該醫生頭部,導致其左側外耳道撕裂傷,耳廓、耳後軟組織損傷。隨後,公安部門對其作出了行政拘留5天,並處罰金的處罰措施。

7日16時許,與事發醫院相隔不遠的浙醫一院放射科,再度發生患者傷醫事件。據接警的小營派出所介紹,一位男性患者在等待檢查的過程中與一名醫護人員發生言語衝突,並揚手打了醫生一巴掌。

近年來,醫患衝突呈現日益高發趨勢。寧波市衛生部門的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當地的醫患糾紛每年的增長率高達20~30%。據報道,自2002年9月《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實施以來,中國醫療糾紛的發生率平均每年上升22.9%。小營派出所教導員王育青介紹,醫院人流量大,物品遺失和偷盜等治安事件頻發,為有效維護醫院治安,警方與浙醫二院聯動,共同設立了全國第一個醫院警務室。“可近年來,隨著醫療糾紛的增多,警務室將相當一部分的精力放在了醫患糾紛的調處上。”

衝突頻發,到底是誰的過錯?記者采訪發現,長期以來形成的以藥養醫的體製陋習、難以根除的醫療回扣利益鏈,將醫患之間本該有的互信互諒關係,在一定程度上異化為簡單的消費和買賣關係。

在患者當中普遍存在的觀念是:醫生的開藥、檢查甚至住院、手術其動機並不簡單的隻是治病救人,醫院從中提取藥品加成,用於彌補醫院發展的資金不足;醫生從中收取回扣,開得越多灰色收入就越高。

而醫生則認為,醫院中雖也有從病人身上牟利的無良醫生,但絕大多數醫生仍秉承著治病救人的理念盡最大可能挽救患者生命。用純粹的買賣關係來衡量醫患關係,隻會導致雙方的互信喪失、對立增加。

“更何況,醫學也並非包治百病,再加上每個病人的個體差異,再高明的醫生也不能保證所有的病人都能藥到病除。”浙江省人民醫院腎髒病科主任何強認為,一些患者基本醫療常識的缺失,也是導致醫患糾紛升高的重要原因。

當然,優質醫療資源和百姓日益增長的醫療需求,在當下的矛盾和衝突也日益尖銳。患者抱怨“排一小時隊,看5分鍾病,多問幾句醫生臉色還難看”;而醫生則抱怨“門診一天至少接診100個患者,不吃午飯不上廁所分給每個患者的時間還到不了5分鍾,不夠的隻能用自己的時間補”。這樣的場景,在大城市和大醫院每天都在上演。

醫患衝突日益尖銳,而相關的調處機製卻遲遲未能建立。麵對糾紛,雙方唯有選擇“官了、私了、官司了”。可“官了”患者不信任,總覺醫院和衛生係統“既做運動員又做守門員”;“私了”缺少法律約束。常常當事人一再反悔,容易給“醫鬧”鑽空子,引起矛盾激化;“官司了”則雙方當事人耗時耗力、成本過高。“沒有疏解的合適通道,一些患者氣憤之餘鋌而走險。”浙醫二院院長王建安說。

醫患互信的建立,需要頂層設計,更需要醫患雙方在道德層麵的換位思考。中國唐代著名的醫學家孫思邈曾有過對醫德的精辟論述,他認為,“大醫精誠”是對從醫者醫德的最高衡量標準。第一是精,亦即要求醫者要有精湛的醫術,認為醫道是“至精至微之事”,習醫之人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第二是誠,即要求醫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養,以“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患者隻有充分的信任,而非稍有不順意即訴諸暴力;醫生隻有以崇高的道德準則要求自己,才能真正形成文明、有禮的社會風氣,醫患關係也才能真正和諧。(據《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