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處世有道,投人所好(3)(2 / 3)

在別人給你幫過忙之後,再將禮物送去,對方一定會認為你這樣做是理所當然的。如果你從未拜托人家幫忙,並將禮物煞有介事地送去,受禮者的想法就會大不一樣。他肯定會記著你,一旦有事相求就會竭盡全力幫你。

禮要送在用不著朋友的時候,才能盡顯威力。送禮要送在平時,要知道,好的人際關係才是求人成功的基礎。

“無事不登三寶殿”,當你有事的時候,才想起某某朋友可幫上忙,往往會犯大禮不解近憂的錯誤。即使你想提上大包小包的東西,人家也未必會給你這個方便。朋友維係關係,功在平時,這樣,朋友之間才可能有求必應。常常有這樣的說法:“你瞧這人,用得著的時候才想起我。”說的就是平時不送禮,有事求人了再去送禮。

有一個經理,退休前,每到年底,禮物、賀卡就像雪片一般飛來。可退休以後,往年訪客不斷,這時卻寥寥無幾了,更沒有人給他送禮了。正在他心情寂寞的時候,以前的一位下屬帶著禮物來看他,在他任職期間,並不很重視這位職員,可是來拜訪的竟是這個人,不覺使他感動得熱淚盈眶。過了兩三年,這位經理被原來的公司聘為顧問,當然很自然地重用提拔這個職員。因為他在經理失勢的時候登門拜訪送上了自己的禮物和心意,因此,在經理心中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同時,讓他產生了“有朝一日,一旦有機會,我一定得好好回報他的想法。”

常言說得好,“情願雪中送炭,不要錦上添花”,意思是說當別人處於困境當中,你伸出援助之手,不啻於冰雪天給饑寒交迫的人送去一簍炭,及時而又必須,會使受禮人終身難忘。而如果別人什麼都不缺,你送的東西,其有效價值就要大打折扣了。

送禮之所以稱為藝術,關鍵是一個“送”字。這是整個禮物饋贈的最後一環,送得好,方法得當,會皆大歡喜,境界全出。送得不好,受禮者不願接受,或嚴辭拒絕,或婉言推卻,或事後退回,都令送禮者十分尷尬。所以,隻有巧妙掌握送禮的技巧,才能把整個送禮過程劃上一個漂亮的句號。

清朝中堂大人李鴻章夫人50歲生辰快到了,滿朝文武大臣忙得不亦樂乎,都準備前往祝壽。消息傳到合肥知縣那裏,知縣也想前去送禮,因為李鴻章是合肥人,又是朝中寵臣。可是細一想,知縣又發愁了:我這七品芝麻官能送多少禮?少了,等於不送;多了,又送不起。思來想去拿不定主意,於是請來師爺商量。師爺說:“這事容易,一兩銀子也不用,還保你的禮品最為注目,保準中堂大人喜歡,列於他人禮品之上。”

知縣聽說一兩銀子也不用了,自然高興,可想天下哪有這般好事,便問:“送什麼東西”?

師爺回答:“也就是一幅普通的壽聯。”

知縣聽完直搖頭,表示難以相信,師爺連忙說:“不要懷疑,送禮之後,包你從此飛黃騰達,不過這壽聯必須由我來寫,你親自送上,請中堂大人過目,不能疏忽。”知縣滿口答應。

第二天知縣帶著師爺寫好的壽聯上了路。他晝夜兼程趕到京城。等著祝壽之日,他通報姓名來到李鴻章麵前,朝他一跪說:“卑職合肥知縣,受人之托,前來給夫人祝壽!”

李鴻章隨口應了一聲叫他站起來,知縣忙拿出壽聯,將上聯先打開,李鴻章一看是:

“三月庚辰之前五十大壽”

李鴻章心想:夫人二月過生日,他寫了“三月庚辰之前”,還算聰明。正想著,知縣又“嘩啦”一聲打開了下聯,李鴻章一見,忙雙膝跪地。原來下聯寫著:

“兩宮太後以下一品夫人”

李鴻章見“兩宮”字樣,不由地跪了下來,“兩宮”是指當時的慈安、慈禧。於是他命家人擺香案,將此聯掛在《麻姑上壽圖》兩邊。

這副壽聯,深得李鴻章的賞識。這位知縣自然也因此而官運亨通,飛黃騰達了。

一件付出你大量心血、閃爍你誠心的禮品,會使人產生意外的感激之情,其效果即使是最昂貴的珠寶也無法比擬。

送禮送到心坎裏,說到底也就是對症下藥,在堅持原則的前提下投其所好。正如送禮,要送得合適,其中一條重要的原則就是要對方喜歡。中國是一個重人情的社會,很多事情靠公事公辦往往辦不成。因此,溝通就成了辦事的必要環節,要想有個良好的溝通就應該有所行動,而送禮就是這種行動的最佳表現。同樣的辦事,有的人送禮就能把事情辦成,有的人送禮就沒有什麼效果。可見,送禮也是一個學問。

智慧經:

“禮”在社會生活和人際交往中起到了良好的潤滑作用。

“送禮”是搞好關係、請人辦事的手腕。

7.像磁鐵一樣吸引人

有人說他:才華橫溢,出類拔萃。

有人說他:活的很明白,任何挫折和困難都難不到他。

有人說他:很有人格魅力,有足夠的吸引力,是一個令人崇拜的老大。

有魅力者最容易成功。這道理也是再簡單不過了,有魅力的人,他的一舉一動都有著神奇的吸引力,就像一塊磁鐵一樣,有一種征服人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