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智能材料可破解可穿戴設備創新難題(1 / 1)

智能材料可破解可穿戴設備創新難題

賽迪評論

作者:王騰宇

目前的可穿戴設備,使用的仍然是智能手機的傳統材料,搭載的是低功耗的微處理器和精簡版的操作係統,再加上傳統的固定設備,儼然隻是智能手機的一個附庸。回顧智能手機的發展曆程,其所使用的觸摸屏材料、顯示元器件、微處理器等無一不是在傳統PC所用傳統材料上的脫胎換骨,可以說沒有基礎材料的大發展,就沒有今天的智能手機。而新型的可穿戴設備,仍然使用和智能手機相同的元器件,隻是尺寸略小,其固定設備仍然使用的是傳統的金屬材料或者高分子材料,這使得可穿戴設備很難擺脫智能手機的束縛成為一個成熟的產品體係。現有的智能手機材料往往都是剛性的,而且其性能也並不適合可穿戴設備的使用特點,基礎材料的缺失正是可穿戴設備發展的痛點,因此,如何選擇一種新型的材料成為可穿戴設備發展麵臨的首要問題。

首先,智能材料家族將成為可穿戴設備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由形狀記憶合金、光致變色材料、電致變色材料、壓電材料、智能高分子材料等組成的龐大的智能材料家族是可穿戴設備的完美搭配。

智能材料中的形狀記憶合金具有很強的可彎曲性,並且能夠記憶自身的形狀,日常使用的抗彎折眼鏡框、可植入人體的人造骨骼和人造衛星的太陽能電池板等都是由形狀記憶合金製作而成。如果能將這種材料應用於可穿戴設備,它將能夠自動記憶人體曲線,在接觸到人體的時候自動變化為適應每個人的體型並自動固定。甚至,如果把現在的智能手機直接製作在形狀記憶合金之上,那麼整個可穿戴設備將能夠貼合於人體,實現真正的“與人融合”。

光致變色材料、電致變色材料和智能高分子材料,將能夠監測人體的各項生命體征以及外部環境的變化,並通過自身變化直觀地表示出來。人們也許可以不用打開顯示屏,就能夠獲得足夠多的信息,比如它可以感受周圍的氣溫,甚至是空氣汙染的程度,並通過顏色變化的方式表現出來。周圍的環境變化將不再是冷冰冰的數字,其呈現的方式將更加智能化。壓電材料給可穿戴設備的帶來的革命將更為巨大,將其植入可穿戴設備中,能夠將人體的每一次活動中微小的能量都收集起來,這將能夠提供源源不斷的電力供應,可穿戴設備將能夠擺脫電池的束縛,實現真正的輕量化和長續航。

其次,智能材料與可穿戴設備的結合將徹底革新人們對於“智能”的定義。

自從喬布斯“重新”發明了手機以來,短短幾年時間智能手機風暴就席卷了全球,已經深刻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但是智能設備的發展不可能就此停滯,人類創新也不可能就此止步。依托於信息技術的智能手機,其“智能”更多的是表現在人與人之間的互聯,以及信息交互的便利之上,但這並不是智能的全部定義,如果智能材料能夠發展成熟並得到大範圍的推廣,將無疑能夠革新人們對於“智能”的認知。

用智能材料製作的可穿戴設備,將如同具有生命一般感知每個人不同的身體特征,感知周圍環境發生的變化,甚至能夠做出反應幫助人類。這種種的可能性將徹底革新人們對於“智能”二字的理解,可以預見,未來的智能設備將不再是冷冰冰一塊,而將是能夠有所感知,和人完美匹配的真正的“智能”可穿戴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