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秘的愛(創作談)
精彩短篇
作者:文非
文非,江西進賢人。做過期刊記者、編輯,現為上市公司職員。二○一○年開始正式寫小說,偶有小說發表。
我的姑姑終身未嫁。在鄉村,誰會看上一個失聰而弱智的女人。
在我們這個枝繁葉茂的家族,姑姑一直是個被忽略的人。爺爺奶奶共育有五子一女,其中兩子夭折,唯一的女兒姑姑也隻能算個半成品。但在眾多子女中,爺爺最看重的還是這個有些癡傻的姑姑。這種偏愛在奶奶去世後表現得尤為突出。
姑姑曾有過兩次說親的經曆。第一次是二十八歲那年,在叔叔們草率的撮合下見了幾次麵,姑姑也答應了這門親事,但爺爺站出來反對了。爺爺擔心嫁過去了遭人欺侮,大家也就罷手;第二次是時隔多年後的春節,幡然醒悟的爺爺竟然主動提出要為姑姑說親,態度很堅定。大家都很高興,認為老爺子終於想通了,這回可以將姑姑名正言順地“嫁”出去,沒了“包袱”老爺子也就自然會隨他們進城頤養天年。在叔叔們的努力下,安排了幾個鰥夫與姑姑見麵,但都因遭到了當事人姑姑的強烈反對而收場。
兩次說親,間隔二十多年,我的姑姑也在鄉村粗糲的日子中人老花黃。這二十多年,一直是姑姑在“照料”爺爺,一個沒受過教育且腦子有問題的女人照料一個老人,生活質量可想而知。鄉村倫理的巨大壓力,“失愛”的現實生活,讓叔叔們下決心要把老爺子和姑姑分開。每年的春節,孝子們從天南海北聚集到老家,商量最多的是如何安排姑姑的去處。他們甚至遷怒於姑姑,暗地裏謀劃將姑姑送往養老院。但叔叔們的計劃又一次破產——養老院的車在門外候著,爺爺和姑姑卻抱成一團抵死不從。爺爺姑姑的執拗,讓叔叔們在鄉親們眼前感到顏麵無光,就此憤而不提進城一事。
其實,叔叔們關於爺爺“失愛”的判斷未免有些武斷。爺爺已經很知足,在負疚和疼愛交織的複雜的情感下,已經習慣於每天早晨睜開眼就看見傻傻笑的姑姑,習慣於圍著灶台笨手笨腳忙碌的姑姑,習慣於經常變戲法似的從身後掏出零嘴給他吃的姑姑,習慣於為他縫補衣褲而將手一次次紮破還掛淚傻笑的姑姑,習慣於被他訓斥時還搞怪的姑姑……誰說這之間沒有愛呢,隻是我們未看見罷了。
在廣袤的鄉村和城市,有太多的智障和生理殘缺的人在自生自滅地活著。他們有的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殘缺,他們卑微但也有尊嚴。我曾目睹過許多家庭在分崩離析之際,因為智障或殘缺兒女的撫養問題而反目。他們總讓我想起失聰的姑姑,想起姑姑和爺爺之間那種沒有語言的愛,這種愛也讓我動念寫這樣一個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