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我的紅色題材(創作談)
精彩短篇
作者:張品成
張品成,男,一九五七年生於湖南瀏陽。江西師範大學中文係畢業。上世紀七十年代未從事文學創作,出版文學作品六百餘萬字。現為中國作協會員,國家一級作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海口市作家協會主席。作品有:中短篇小說集《赤色小子》《永遠的哨兵》;長篇小說《可愛的中國》《紅刃》《北鬥當空》等二十餘部;電影文學劇本《我是一條魚》等十餘部。曾獲中國作家協會第四、五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陳伯吹兒童文學獎”;第二、三屆“巨人”中長篇兒童文學獎,第十三屆中國圖書獎,第十四屆冰心文學獎。
上世紀三十年代,江西贛南等地發生的那場革命,如果僅僅將其當作戰鬥的曆史或者當作政黨和一支軍隊的曆史,那就錯了。是有上千萬民眾參與的一種活動,有其新的意識形態和與前迥然不同的生活。
我少年階段有很長的一段時期生活在那些人的中間,他們是親曆者。我對他們充滿了好奇,也對他們十分熟悉。我對我少年時期生活的贛南也充滿了感情。
這是我幾十年來一直堅持寫這個題材的原因。
這種題材的的寫作最忌功利色彩,最忌為人所用。相反,是要有其紮實的研究,豐富的素材,開闊的視野,獨特的思考,敏銳的才情的。我不能說自己都有所具備,但三十多年來是一直堅持自己的方向朝著這些目標努力的。
這類題材的寫作不能太過於相信史書,所以,八十年代我獨自遊走了贛南大部分蘇區,我兩次重走長征路。即使現在,我每年也有幾次在贛南遊走。最近,我足跡擴大到其它蘇區,如川陝、鄂豫皖、湘鄂川黔等地。
《潘婆》寫的就是川陝根據地的人物,有很鮮明的川北通南巴的烙印。
我的小說鮮有寫到戰鬥,這和大多數同題材寫作的作家不一樣,我的筆觸更願意關注那些婦女和兒童,關注那些被時代浪潮裹挾其間的普通民眾。他們的情緒,他們的精神和生活狀態,還有他們的苦樂人生。
這類題材的寫作不能僅把人性當作點綴,而應該是作家筆下的核心內容。
這類題材必須尊重真實,這甚至涉及到作家的良心問題。
當然離不開文化背景在字裏行間的滲透。中國的文化有很強的地域性,你不關注這些,你的小說必將失去真實。我寫贛南那個時期的故事無不深深地滲透客家文化的元素,可以肯定的說,如果沒有這些,小說會非常蒼白和無味。
我的《赤色小子》前不久被日本翻譯家中由美子翻譯到了日本,這讓我很開心了一些日子。寫紅軍的小說作品,除了社會主義國家,大概是很少翻譯到其它國家的。我覺得這很客觀地闡明了我對這類題材文學創作上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