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中國管理會計發展的問題及對策(3 / 3)

(四)切實搞好日常會計核算的基礎工作

在我國企業中推廣和有效地應用管理會計,一個前提條件就是我國廣大企業應首先要做好財務會計核算的基礎工作。目前,在我國一些企業的會計工作中,假賬真算、核算不實、會計信息失真等問題較為嚴重(如1997年發生的“瓊民源”和1999年發生發“東鍋”事件等)。

在一些企業中,為了達到某種利益與目的,把會計報表變成隨意變化的“橡皮泥”,可以像魔術師那樣造出多套內容不一的會計報表(可以對不同的單位報出四種賬);如對財政部門報的是窮賬,對銀行報的是富賬,對稅務部門報的是虧賬,對主管部門報的是盈賬,等等。在我國,造成會計信息的造假與失真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麵的,如會計法規、製度不健全,會計工作秩序不規範;企業的領導者和會計人員有法不依,知法犯法;會計人員的業務素質不高;有關部門執法不力、監管不嚴;等等。

會計信息的造假與失真問題給國家與社會造成了以下極大的危害:一是虛假和失真的會計信息掩蓋了大量未暴露的違紀違法行為,為各種腐敗行為的滋生提供了土壤。會計報表的有關數字經過“技術處理”後,國家的稅收、國有資產就有可能流入某些利益集團甚至個人的腰包,造成國有資產的大量流失。二是人為編造的會計信息為某些道德水準低下的人提供了騙取“烏紗帽”的捷徑,也為經濟犯罪活動打開了方便之門,滋生了浮誇之風和腐敗現象。三是失真的會計信息會造成國家宏觀經濟管理決策的失誤,不利於國民經濟的健康、有序發展。

會計信息的造假與失真現象也會嚴重影響到管理會計在我國的應用效果。因為,管理會計進行規劃與決策所應用的會計信息,主要來自於記賬、算賬和報賬的財務會計工作。如果日常會計核算提供的信息不具有真實性和可靠性,在此基礎上應用管理會計進行規劃與決策也就自然失去了實際的應用價值。因此,廣大會計人員必須要遵守職業道德,企業的領導者和會計人員應遵守《會計法》和《會計基礎工作規範》等會計法規的要求,切實做好會計基礎工作;此外,注冊會計師必須嚴格遵守《注冊會計師法》和《獨立審計準則》的要求,獨立、客觀、公正地對企業的會計報表進行審計;由此才能保證企業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從而為管理會計創造出切實可行的應用條件。

(五)注意定量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的問題

西方管理會計的產生與發展,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現代化大生產的客觀經濟規律,特別是以經濟現象的變量關係作為研究的核心,建立起數學模型來對經濟活動進行預測與決策,這種以定量分析為基礎開展的管理會計研究,對於我國會計學界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是,我們也應看到,西方會計學界在開展管理會計的定量分析研究中,也出現了嚴重的理論脫離實際的現象。例如,為了解決在風險和不確定情況下的決策問題,西方會計學者致力於發展十分複雜的數學模型,如概率統計分析模型,線性和非線性規劃模型等,並且,西方管理會計學者在將信息經濟學、代理人理論等相關學科引入管理會計研究中,對信息價值的確定、信息的不對稱問題、代理模式、激勵風險、委托人與代理人雙方的行為等,也傾向於大量設計複雜的數學模型。在被西方會計界公認為世界一流的會計學術刊物上,如《會計評論》(Accounting Review)、《會計研究》(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會計學和經濟學》(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現代會計研究》(ContemporaryAccountingResearch)等發表的學術性論文幾乎都毫無例外地大量應用了數理統計方法和數學模型。然而,這種在管理會計研究中過分依賴於某些高深莫測的數學模型的做法,被不少西方會計研究人員和實際工作者批評為故弄玄虛、缺乏實際可操作性。他們認為,這種過分依賴數學模型的做法似乎是鑽了牛角尖,因為即便是連一些較為簡單的原理,也運用深奧、繁雜的高等數學公式去加以論證和表達,純粹是在做一種虛無縹緲的數字遊戲,不僅沒有使問題明確、簡潔,反而迂回曲折,令人感到撲朔迷離,使簡單的問題複雜化,從而導致理論脫離實際的傾向愈來愈嚴重。實際上,根據美、英等西方會計學者的調查表明,在實際工作中,一些企業的確采用了數學方法,但有相當多的公司並未使用,且使用的多是較簡單的方法,複雜數學方法的應用並不普遍;對於這一問題,我們在引進和借鑒西方管理會計時必須加以注意。

管理會計是一門經濟管理科學,是一門應用科學,因而必須強調它的實用價值。我國會計界在開展管理會計研究中,對數學方法在管理會計中的應用要特別注意兩個問題:一方麵要重視數學的作用,數學作為一切科學認識的公共方法,其基本特征是一種思維方法和推理方法,並且是定量分析的基本方法,它作為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研究基礎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管理會計的一個主要特點就在於它是以定量分析為基礎,著重於為企業規劃未來而進行的事前預測與決策、事中調節與控製和事後對經濟信息進行收集、整理、傳遞和反饋,為下期經濟活動提供預測與決策的科學依據,因此如果排斥數學方法,現代管理會計就會喪失其應有的科學性。另一方麵也不可過分迷信數學模型,如果過分依賴數學方法,現代管理會計也將喪失其固有的屬性;因為企業經濟活動的現實狀況是異常複雜的,影響經營決策的因素也是繁多的,很多變量往往不是數學模型所能夠描述的,即使數學模型的計算結果是正確的,並且是最優化的,但由於政治的、社會的、非經濟的各種因素的影響,最終的決策卻不能依賴於數學模型的結果而作出不同的結論。

因此,我國會計界應采取的正確態度是,將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有機地結合起來,在實際工作中,既要用數學分析的方法對曆史數據進行定量分析,又要同時對非數量因素,如國家的各項法規、方針、市場供求情況以及財政信貸政策等進行定性分析;因為很難設想,一項定量分析的決策數據如果在違背國家方針政策或脫離市場供需要求時會具有實際應用價值,隻有將定量與定性這兩種方法結合起來運用才能真正產生實效。

(六)管理會計專業機構的建立問題

我國引進和借鑒西方管理會計已有10餘年的曆史,但無論是從對其研究的廣度和深度而言,還是在實踐中的應用程度來看,同西方國家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我國還缺乏像西方國家那樣設有專門的管理會計專業機構。自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會計界已陸續成立了中國會計學會、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中國成本研究會、中國總會計師研究會以及各行業、專業會計學會等會計學術與實務團體機構,但至今仍沒有一個專門研究和指導管理會計工作的全國性獨立團體機構。因此,為了推動管理會計在我國的研究與發展,我國會計學界應借鑒西方國家的經驗,像建立中國會計學會和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那樣,也建立起專門的管理會計團體或組織機構,由專門從事管理會計研究與實務的專家、學者擔任領導,以組織、協調、指導我國研究和推廣應用管理會計的具體工作,並由該團體機構創辦專門研究管理會計的學術刊物,使廣大財會人員和理論工作者有一個專門發表各種意見的園地。這樣,就可以加快我國管理會計的理論研究和實際應用的步伐,並且會對建立我國的管理會計體係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七)典型案例研究對中國管理會計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從國外的經驗來看,國外會計界目前開展的管理會計的研究,已將重點明顯轉移到開展管理會計的典型案例研究,而開展管理會計的典型案例研究,如果沒有學術界與實務界的很好配合與協調就難以進行。國外如美、英等國家都有管理會計師協會,協會的成員既來自於會計學術界也來自於實務界,並且國外的管理會計師資格的取得都需要通過嚴格的考試,即便取得了管理會計師資格後,也需要接受繼續教育,從而協會的成員本身已具備相當豐富的管理會計知識。

此外,為了推動管理會計的典型案例研究,美、英等國的管理會計師協會都設有學術研究部,其成員由學術界與實務界人士共同組成。由於上述因素,國外開展的典型案例研究,學術界與實務界比較容易溝通,雙方的配合與協調也搞得比較好,案例研究也開展得比較普遍,這一點可以從西方管理會計教科書中所附的大量案例中找到答案。並且,美、英等國家的管理會計師協會還設有學術性和實務性的管理會計刊物,如《管理會計》和《管理會計研究》雜誌,前者主要側重於實務經驗的介紹,後者則側重於學術性和理論性的研究。近年來,美、英的《管理會計研究》也注重於刊登典型案例研究的文章,這兩種專業性雜誌在推動西方管理會計的發展,特別是開展典型案例研究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

我國的情況與西方國家明顯不同。我國迄今仍然沒有建立起管理會計師協會,也自然沒有管理會計師資格考試,並且我國目前也沒有一個管理會計專業雜誌。

由於中國沒有一個將學術界與實務界都包括在內的管理會計職業組織,學術界與實務界溝通的機會不是很多,這就為開展管理會計的典型案例研究帶來很大的困難。這表現在:學術界,特別是大學的研究人員很難有機會深入到企業中開展調查研究,因而對企業在實際工作中應用管理會計的情況缺乏了解;而實務界對學術界發表的科研成果感到理論性太強,與企業現實的情況不相符合,不能有效地解決企業中的實際問題。

從上述情況來看,如果我國會計實務界能夠與學術界密切配合搞出一批具有行業特點的、既有理論性又具有較強可操作性的典型案例研究報告,這些典型案例研究報告不僅可以作為各行業企業應用管理會計的樣板,有利於在更多的企業推廣應用;而且還可以作為管理會計教科書中的案例,有助於開展管理會計的教學和對會計人員的培訓工作。因此管理會計的典型案例研究對中國管理會計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Johnson,H。T。andKaplan,R。S。,RelevanceLost:TheRiseand Fallof Management Accounting,2ndedition,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Press,1987.

2.Kaplan,R。S。,TheRoleforEmpiricalResearchinManagementAc-counting,Accounting,OrganizationsandSociety,pp。429-433,1986.

3.Bromwich,M。andBhimani,A。1989,ManagemengAccounting:E-volutionnotRevolution,CIMA,London。

4.Clinton,B。DouglasandKo-chenHsu,JITandtheBalancedScore-card:Linking ManufacturingControlto ManagementControl,Management Accounting,September1997.

5.孟凡利等:《管理會計應用:現狀、問題與應有的改進》,載於《會計研究》1997年第4期。

6.暨南大學會計係管理會計課題組:《中國管理會計———透視與展望》,《會計研究》1995年第11期。

7.孟焰:《麵向21世紀的中國管理會計》,載於《會計研究》1999年第10期。

8.何建平:《管理會計在企業中的運用透視》,載於《會計研究》1997年第6期。

9.陳少華:《企業財務報告理論與實務研究》,廈門大學出版社1998年。

10.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財務報告特別委員會綜合報告:《論改進企業報告》,陳毓圭譯,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7年版。

11.羅伯特·S·卡普蘭、戴維·P·諾頓:《綜合計分卡:一種革命性的評估和管理係統》,王丙飛等譯,新華出版社199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