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中國管理會計發展的問題及對策(2 / 3)

由於各公司的經營性質不同,綜合記分卡所涉及的效績考評指標也不盡相同,一套行之有效的綜合記分卡指標體係包括如下內容:①財務經營效績指標:主要有淨資產收益率、資產負債率、投資報酬率、銷售利潤率、應收賬款周轉率、存貨周轉率、成本降低率、營業淨利額、現金流量淨額等指標。②客戶導向經營效績指標:主要有市場占有率、產品質量等級率、客戶滿意程度、產品交送貨率、產品退貨率、產品返修率、產品保修的期限、產品維修的天數等指標。③企業內部營運及技術效績指標:主要有產品製造周期、產品設計水平、工藝改造能力、生產能力利用率、機器完好率、設備利用率、安全生產率等指標。④學習、創新與成長效績指標:主要有員工滿意程度、員工流動率、員工知識水平、員工培訓次數、管理水平、新產品開發能力、研究開發費增長率、信息係統更新程度、環境保護狀況等指標。

在利用綜合記分卡進行的效績衡量與激勵製度相結合方麵,美國的一些公司根據公司各自的經營特點和具體情況,首先是將四類指標分別給予不同的權數,之後對每一類指標中的具體指標再給予不同的權數;如美國先鋒石油公司的四類指標權數百分比分別為:財務指標為60%,客戶指標為10%,內部營運指標為10%,學習與成長指標為20%;在指標權數確定後,再設定出記分標準(一般按10分製記分),公司高層管理部門在月度、季度和年終則根據公司內部各部門的有關效績考評指標的得分,作為公司對各部門效績考評和實施獎懲的依據。盡管綜合記分卡迄今在內容上還不夠完善,特別是在如何設定權數和記分方法上還缺乏規範化,但由於其能夠將財務指標與非財務指標較為有效地結合起來開展企業的效績考評工作,因而有著廣闊的發展與應用前景。目前美國已有數十家大公司應用了綜合記分卡進行效績考評工作,並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如美國美孚石油公司執行副總裁麥克庫爾(R。J。MacKurle)認為:在美孚公司,綜合記分卡已成為研究公司發展戰略、評價公司效績的不可替代的工具,綜合記分卡的應用將促使公司更注重於根據公司的發展戰略目標來確定和開展公司的日常工作。

總的來看,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管理會計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其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發展前景是令人振奮的,新的研究領域層出不窮,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管理會計在加強企業內部經營管理和提高企業經濟效益方麵的作用將會越來越大。

二、管理會計在我國發展的簡要回顧

從20世紀70年代末期開始,我國會計學界以極大的熱情,對西方的管理會計進行了大量的引進工作。具體講,西方管理會計是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我國老一輩會計學者(如李天民教授、餘緒英教授)介紹引入我國的,當時主要是根據西方管理會計的原文版教科書和有關資料進行翻譯、整理和加工,然後出版了中文版教科書。

在80年代初期和中期,我國會計界曾對西方管理會計在我國的借鑒和應用意義進行了廣泛而熱烈的討論,大量的論文散見於各種會計刊物,管理會計教科書的內容也日臻完善,同國外會計界也廣泛地開展了有關管理會計問題的國際交流,應該講,這一時期同國外管理會計處於鼎盛時期是相對應的,是我國對管理會計研究的繁榮時期。

進入90年代後,我國的會計改革進入了深化階段,主要是通過製定會計準則來規範企業的財務會計核算工作,同時也更為重視對管理會計的研究和推廣應用工作。由我國財政部在1992年11月發布的《企業會計準則》第十一條明確提出,會計信息應當符合國家宏觀經濟管理的要求,滿足有關各方了解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需要,滿足企業加強內部經營管理的需要。從會計準則提出的各項要求來看,前一部分主要是指對財務會計的要求,而後一部分,即滿足企業加強內部經營管理的需要則主要是指對管理會計的要求

1993年11月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現代企業製度是發展社會化大生產和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是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建立現代企業製度的一項基本要求就是管理科學,沒有科學的管理,現代企業製度就是一句空話;管理科學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必須要有科學的會計管理製度,而管理會計在建立健全企業內部的會計管理製度方麵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

1995年12月由財政部發布的《會計改革與發展綱要》第13條中針對發揮企業會計的管理職能問題就明確提出:應當圍繞建立現代企業製度、強化企業內部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的要求,發揚吸收職工群眾參加理財的傳統,運用現代管理會計理論、方法和技術,建立起以責任會計為主要形式的企業會計管理體係,做到目標明確、責任落實、考核嚴格、獎懲分明。充分發揮會計預測、決策、核算、控製、分析和考核功能。

從上述我國管理會計的發展曆程來看,管理會計在我國整個會計改革中的地位將會愈來愈重要。

三、中國管理會計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

盡管從我國會計改革和國家有關部門對會計工作的要求來看,管理會計在推行現代企業製度、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和經濟效益方麵應該發揮重要作用,但從我國的管理會計實踐來看,還仍然存在以下一些值得注意並應加以盡快解決的問題。

(一)觀念與知識更新的問題

要充分發揮管理會計在我國企業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個主要問題就是企業領導和財會人員的觀念更新問題。現代企業製度要求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優勝劣汰,因而企業要想在市場競爭中取勝,就必須對其經營活動進行科學的預測與決策,而作為規劃與決策的管理會計則能夠很好地發揮這方麵的作用。多年來我國經濟工作中的許多失誤,其中原因之一就是不重視事前的預測與決策和事中的控製。而目前不容忽視的一個事實是,在一些企業中,不少企業的領導人認識不到管理會計在加強企業經營管理和提高經濟效益方麵的重要作用,缺乏決策知識和現代管理知識,往往是憑經驗辦事,“拍腦袋”做決策的現象仍然較為普遍。並且在一些企業中,總會計師的作用遠不如總工程師的作用大。因為一些企業的領導人常認為總工程師的意見關係到產品的品種和質量,關係到企業的生存與發展方向;而總會計師在一些企業領導的眼中僅僅是大財務科長,隻能對經濟業務進行事後的記賬、算賬、報賬工作,其參與企業經營決策的作用微乎其微。根據山東經濟學院會計係1997年所做的一項對會計人員關於管理會計應用情況的問卷調查表明,在收回的97份問卷中,有64份回答“企業領導不重視管理會計”,占收回問卷的比例為64%。此外,在我國一些企業中,不少會計人員自身的素質偏低,不思探索,思想上又比較保守,缺乏市場觀念、競爭觀念、價值觀念、風險觀念、決策觀念,認識不到管理會計在企業經營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習慣於記賬、算賬、報賬的傳統財務會計工作。

根據暨南大學會計係在1995年對一些企業和高校會計專業畢業生所做的一項調查表明,在被調查的企業中,對管理會計的推廣情況回答“很好”或“好”的幾乎沒有,回答“不太理想”的占90%,回答“很不理想”的占10%;而對14所高校會計專業畢業生在實際工作中運用管理會計的情況,14所院校中回答“用得多”的沒有一個,“用得少”的12個,回答“不清楚”的有2個。該項調查還表明,大部分被調查的企業對全麵預算、風險分析、差量分析、長期投資決策方法、企業員工業績評價等都知之甚少,更談不上應用這些方法去參與經營管理。由此可見,我國企業的會計人員仍缺乏管理會計的基本觀念,管理會計在我國並沒有引起多數企業的重視,仍然處於一種漂浮狀態。

因此,我國企業領導人和會計人員首先必須要更新傳統觀念,樹立起會計參與經營決策,可以在加強企業內部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發揮重要作用的觀念。另一方麵,由於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要求企業會計的職能不僅僅限於事後反映,而且還要向事前預測、事中控製、事後考核等企業管理全過程發展,因而對會計人員自身的專業素質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僅要有精深的核算能力,還要有一定的經營管理能力和組織能力;因此,我國會計改革中麵臨的一個緊迫問題就是,要加強會計職業後續教育,更新會計人員的知識結構,采用多種形式加強對會計人員的培訓工作,提高他們的專業素質,使會計人員能夠具備參與企業經營決策的能力,從而才能發揮出管理會計的決策職能。

筆者曾與一些大中型企業的總會計師就管理會計在企業中的應用情況進行了交流,得到的回答基本上也與上述問卷調查的結論相同。一些總會計師認為,現行管理會計教科書中的知識點不少,但企業可以實際應用的卻有限,他們極力主張在我國的管理會計教科書中應包括我國一些企業應用管理會計的典型案例,以便於會計人員借鑒和操作。

(二)學術研究興趣不高

自進入20世紀90年代的8年間,我國會計學者的研究重點主要集中於財務會計領域,特別是對財務會計準則體係的建立與完善的研究,一直是我國會計界廣泛加以關注並深入加以探討的課題。而在同一期間,由於種種原因,我國會計界對管理會計領域的研究卻缺乏應有的重視,管理會計方麵的研究論文與財務會計相比所占比重很小。據筆者對代表我國會計界最高研究水平的《會計研究》雜誌所做的統計數據表明,8年間,在《會計研究》上發表的學術性文章中,涉及財務會計領域的論文約為465篇,而涉及管理會計及成本會計的論文約為71篇,後者隻約占前者的15%。另一方麵,這8年間在中國大陸舉辦的國際和全國性的學術會議來看,專門以管理會計為主題的學術會議更是鳳毛麟角。如果再從會計專業碩士、博士研究生畢業論文的選題情況看,將管理會計領域的問題作為畢業論文的也同樣寥寥無幾,以中央財經大學為例,在過去8年間,每年約有25名經過國家統考入學的會計專業研究生畢業,而以管理會計領域作為畢業論文選題的隻有1~2名,並且有幾年甚至無一人以管理會計為題作畢業論文。以上種種跡象表明,管理會計研究在我國已明顯不受重視,這無疑是中國近年來管理會計研究水平不高的一個主要原因。

(三)對西方管理會計的引進、借鑒與發展中國特色管理會計的問題

管理會計在20世紀50年代產生於美國,80年代初才被引入到我國。而我國在借鑒、消化和改造西方管理會計過程中,應特別要注意同我國經過多年探索和實踐而總結出來的成功經驗相結合的問題。

會計是經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屬性在管理會計中體現得尤其明顯,因而管理會計更加需要和社會經濟環境的具體情況相結合。我們引進和借鑒西方管理會計的目的,就是要建立起適合中國國情的管理會計,從而提高我國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因此,建立中國的管理會計,就必須注意處理好以下幾個問題:第一,符合中國國情,體現中國經濟管理體製的特點,符合中國經濟管理工作的實際;第二,從總結我國會計管理的實踐經驗入手,把零星的、分散的經驗,上升到理論,使之條理化、係統化和科學化;第三,實行兼收並蓄,研究和借鑒西方管理會計的有益經驗,使之為我所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第四,注意使用我國會計用語和思維習慣來有分析、有比較地推廣應用管理會計。

從實踐上看,自建國以來,我國一些企業已具有開展管理會計的成功經驗,如20世紀50年代初期開展的廠部、車間、班組三級核算;60年代開展的廠內計劃價格、資金分級管理;70年代大慶油田開展的內部結算;80年代吉林省開展的廠內銀行、首鋼的包、保、核;90年代邯鄲鋼鐵集團有限公司推行的“模擬市場核算、實行成本否決”的邯鋼經驗等等。但令人遺憾的是,我國會計界對實踐中已有的一些典型成功案例明顯缺乏係統的研究和歸納總結,到目前為止隻有很少的案例得到了係統的研究與總結,而由於缺乏具有示範性或樣板性的典型案例研究報告,是管理會計在我國企業未能得到有效的普及和推廣應用的重要原因。

從已公開發表的文獻和資料上看,我國一些企業過去應用管理會計的經驗介紹,主要是以實務人員為主介紹基本情況的較多,由於沒有學術界的參與,其經驗難以在理論上得到係統的歸納與總結,從而難以將其經驗廣泛進行推廣與應用。而學術界雖然具有理論研究的特長,但由於種種原因缺乏深入到企業中去了解管理會計在實踐中的應用情況,開展的調查研究主要以調查問卷為主,由於缺少實際調研環節,學術界開展的管理會計研究就難免出現空洞、脫離實際的現象。因此,我國開展管理會計研究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要由學術界與實務界的共同參與來進行典型案例研究,這樣不僅可以卓有成效地解決學術界與實務界相互分離來開展管理會計研究的難題,並可以使典型案例經驗在理論上得到總結和提高,由此形成係統的案例研究報告,不僅在實務上具有重要的示範作用,有助於管理會計在我國企業中的推廣應用,而且對我國會計學術界今後開展管理會計研究能夠重視理論與實踐的相互結合,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