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從本國資源和資金短缺以及全球資源配置的經濟利益需要出發,非國際貨幣國家實施貨幣可兌換是其必然的選擇。但是,非國際貨幣國家要滿足貨幣可兌換中的用於支付或幹涉市場的國際貨幣的數量要求,並非容易做到。非國際貨幣國家要獲得外彙資源,必須輸出資源、產品、勞務等,但由於國際價格競爭激烈,本國缺乏足夠的技術、人才和投資資金,在外資不能向本國轉移和轉讓技術的條件下,隻能出口原料、初級加工產品或加工貿易產品,而無力出口技術含量高、附加價值高的產品,因此,非國際貨幣國家盡管為獲得外彙付出了高昂的代價,卻仍然無法滿足貨幣完全可兌換所需要的充足的國際貨幣數量需求。考慮到兌換數量需求和抗風險能力等重要因素,非國際貨幣國家一般都采取了不同程度的資本管製或審慎、漸進、彈性的資本項目可兌換戰略,這既是非國際貨幣國家理性的政策取向,又是非國際貨幣製度先天性約束的必然結果。
3.基礎條件不同。
從全球資本項目開放的綜合情況看,國際貨幣國家與非國際貨幣國家在推進資本項目開放進程中存在以下不同之處。
(1)經濟基礎不同。國際貨幣國家一般為發達國家,金融自由化或資本項目開放基本是建立在雄厚的經濟、技術以及合理的結構和健全的市場機製基礎上的,而與國際貨幣國家相比,非國際貨幣國家多為發展中國家,經濟、技術基礎往往較為薄弱。
(2)推進方式不同。國際貨幣國家一般是在條件成熟後主動推進,貨幣可兌換是自然進程;而非國際貨幣國家往往是在條件未成熟的情況下,迫於外部壓力、潮流或市場開放要求乃至作為利益交換要求而被動推進。
(3)推動主體不同。對於國際貨幣國家來講,金融開放過程是企業行為和市場主導的,企業是從市場的競爭中謀取自由化的利益;而非國際貨幣國家的金融開放往往是政府為主導並利用政策來推動的。這意味著非國際貨幣國家在與國際金融製度和規則接軌的過程中,企業(包括金融機構)的目標並不完全是從自身競爭力和市場的發展中來謀取利益和發展,而是要從政府及其政策本身來謀取競爭力和利益,企業對政策和政府的期待很大。因此,非國際貨幣國家政府的決策就顯得尤為重要。一旦出現決策失誤,將可能給企業和國家造成巨大的金融風險乃至金融危機。
(4)抗風險能力不同。由於國際貨幣國家的本幣具有國際支付和可自由兌換性,一般不易發生支付危機;而非國際貨幣國家的本幣不能在國際結算中充當一般等價物,不能用於進行國際結算和支付,如果不具有充足的國際貨幣作為儲備資產或清償保證,就不能滿足兌付需求,可能發生信心危機以及支付困難和危機。
三、貨幣國際化程度是影響資本項目可兌換進程的另一重要因素
1.貨幣國際化的含義和意義。
國際貨幣和非國際貨幣僅是貨幣國際化程度的兩種極端形態。從客觀經濟活動實踐來看,很多貨幣雖然不是國際貨幣,但卻可以在境外一定範圍內流通、交易甚至作為儲備貨幣,如中國的人民幣,印度的盧布可以在周邊國家和地區流通,亞洲金融危機以前的新加坡、馬來西亞貨幣可以離岸交易。當然,不同貨幣境外流通的範圍、數量以及作為儲備貨幣的規模不同,但這些非國際貨幣確實部分履行了國際貨幣的職能。人們往往把這種現象稱之為貨幣的國際化。
很顯然,非國際貨幣部分履行國際貨幣的職能,在貨幣可兌換或資本項目可兌換進程中將部分減少可兌換進程的風險,減輕可兌換的數量約束壓力。因此,推進本幣的國際化,可以有助於資本項目可兌換。但是,由於貨幣的離岸交易本身可能會使彙兌管理失去控製,因此,貨幣離岸交易對資本項目可兌換可能帶來不確定的風險。亞洲金融危機過程中及以後,新加坡、馬來西亞極力控製離岸交易。
2.貨幣國際化的度量。
根據一國貨幣境外流通範圍和數量以及該貨幣占國際官方貨幣儲備比重指數,一國貨幣的國際化程度可以表示為貨幣國際度指數,即:
I=λ1I1 λ2I2 λ3I3
式中:λ1、λ2、λ3分別為各指數的權重。
其中,I1為本幣境外流通範圍指數。
I1=∑Ai/A0 i=1,2…n
式中:I1表示本幣境外流通範圍指數。
Ai表示流通或持有本幣的第i個國家。
A0表示與該本幣國有貿易往來的國家數。
I2為本幣境外流量指數。
I2=∑Zi/M0 i=1,2…n
式中:I2表示本幣境外流量指數。
Zi表示本幣境外第i國的流通(或持有)量。
M0表示本幣貨幣發行量。
I3為本幣儲備占比指數。
I3=∑Ri/R0 i=1,2…n
式中:I3表示本幣儲備占比指數。
Ri表示第i國以發行國本幣作為官方外彙儲備的數量。
R0表示本幣國的外彙儲備數量。
I1、I2、I3在衡量一種貨幣的國際化程度中,不會處於同等重要的位置,應當給出一個權重,但由於我們目前還很難精確斷定三種因素對國際度的影響程度,尚難以給出非常有說服力的權重。所以,暫取三個相同的權重,即λ1、λ2、λ3均為1.
3.人民幣與主要貨幣的國際化程度判斷。
根據上述公式,我們以美元、日元、歐元、人民幣為判斷對象,選取與三個指數相應的數據。以2000年底數據及同期彙率為基準,與中國、美國、日本、歐盟各自分別有貿易往來的國家和地區數為224、237、237、237個國家,流通或持有人民幣、美元、日元、歐元的國家數分別為21、237、173、205個國家;四種貨幣在境外流通的貨幣估計量為80、10810、840、2010億美元;四國的基礎貨幣發行量M0分別為1570、5310、5150億美元,歐元為3040億美元。其中,持有人民幣的國家21個,人民幣境外流通量約為650億元(這是筆者參考多次出訪相關國家與邊境地區實地考察的經驗數據,以及有關方麵估算統計的數據。這一數據偏於保守,還應有未知的國家數,如有報道記載,近年來在美國、歐洲、西亞等地都存在著人民幣在當地流通的情況;另外,為了I3的可比口徑,我們將四國各自在境外流通的本幣除以美元計價的外彙儲備額,以2000年底實際彙率折為美元,以便與Zi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