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關於廣東地方金融改革和發展若幹問題的研究報告(2 / 3)

4.地方金融市場份額小,大部分被國有商業銀行壟斷。從廣東貨幣市場來看,國有商業銀行占據了壟斷地位。2003年9月末,4家國有商業銀行存、貸款分別占59.4%和56.6%,股份製商業銀行分別占19.1%和22.2%,城市商業銀行分別占4.0%和3.4%,農村信用社分別占12.0%和12.1%,非銀行金融機構分別為0.7%和1.1%。從目前各金融機構的分布和經營目的來看,股份製商業銀行基本集中在經濟發達地區,城市商業銀行也集中在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東莞、湛江六市,而縣及縣以下的金融服務隻有農村信用社,占的比重僅12%,與縣域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不符。

5.金融運行環境不盡如人意。由於泡沫經濟的嚴重影響,廣東信用環境相對較差,企業逃廢債問題非常嚴重,使廣東銀行出現大量不良貸款。近年來,雖然各方麵對此問題有所重視,並采取了一些措施,但與國內其他省市近年來在社會征信係統建設、打擊逃廢銀行債務以及建立信用擔保體係建設方麵做的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相比,還是顯得力度不夠,措施不到位。

二、加快地方金融改革和發展的緊迫

(一)地方經濟發展的迫切要求

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戰略,地方經濟,尤其是區域經濟、民營經濟、縣域經濟、三農問題等,對金融服務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製約中小企業融資的“瓶頸”仍未得到有效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依然普遍存在。廣東省得改革開放之先,市場經濟比較發達,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較重的地位,據測算,2003年上半年,廣東省中小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1346.2億元,占全部工業企業增加值的55.2%,同比增長23.9%(現價),增幅同比提高5.8個百分點;實現銷售收入495.8億元,占全部工業企業銷售收入的55.2%,同比增長22.5%,增幅與上年同期持平;實現利稅239.2億元,占全部工業企業利稅的33.6%,同比增長22.0%,增幅同比提高4.0個百分點;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54.8億元,占全部工業企業固定資產投資的52.0%,同比增長52.3%,增幅同比下降44.0個百分點;外貿出口額為72.4億美元,占全部工業企業出口總額的19.1%,同比增長80.3%,增幅同比提高59.2個百分點;6月末,中小工業企業從業人員有553.9萬人,占全部工業企業從業人員總數的81.8%,比年初增加45.9萬人。廣東的中小企業為解決勞動就業,促進經濟平穩快速增長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從人民銀行廣州分行2003年8月對廣東省中小工業企業貸款情況調查的結果來看,中小工業企業融資問題沒有較大的改觀,“瓶頸”製約依然存在。從對廣東省內全部金融機構的調查問卷來看,廣東省金融機構2002年末對中小工業企業貸款餘額占全部貸款的比重為24.7%,比上年末下降2.2個百分點,2003年1~6月新增貸款中,中小工業企業占22.5%,同比下降了0.4個百分點。與金融機構有信貸關係的中小工業企業10.45萬家,其中A級以上的2.77萬家,占26.5%。從對100家中小工業企業的抽樣問卷調查結果看,40%的企業認為資金不足,企業的主要籌資、融資渠道依次是金融機構貸款、占用客戶資金和企業、職工自籌。1~6月從金融機構實際獲得短期貸款306筆,15.58億元,中長期貸款26筆,2.8億元。黨的十六大召開後,民營經濟成為當前乃至今後經濟發展的重點,但金融機構對其信貸支持並沒有同比例增長,說明製約中小企業融資的因素仍未有效解決。

其次,金融資源的配置失衡,區域分布不合理,資金流動集中程度加劇。與廣東經濟發展區域不平衡相適應,金融資源的區域分布極不平衡,大部分集中在珠三角地區,而且存在進一步加強的趨勢。從存量來看,2003年6月末,珠三角地區各項存款占全省比重為85.4%,比GDP占的比重高7.9個百分點,其中廣州、深圳兩市比重為54.4%,比GDP比重高13.7個百分點。各項貸款比重為87.3%,比GDP占的比重高9.8個百分點,其中廣州、深圳兩市比重為59.0%,比GDP比重高18.3個百分點。

再次,農民貸款難問題難以解決。隨著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不斷深化,其經營管理權限不斷上收,目前真正麵向農民,為農民提供貸款支持的主要依靠農村信用社。2003年9月末,廣東省金融機構農業貸款餘額455.97億元,占全部貸款的2.5%,比年初增加6.38億元。農村信用社貸款餘額2166.79億元,占全部貸款12.1%,比年初增加168.31億元,占全部新增貸款6.6%,其中農業貸款350.58億元,比年初增加11.13億元。也就是說,雖然當前貸款投放勢頭較猛,但投向農業的貸款仍然很少,而且主要靠農村信用社支持,其他金融機構仍在退出。

(二)目前的金融管理機構和組織體係難以適應地方經濟發展的要求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係的逐步建立與完善,廣東多種所有製、多種經營形式的經濟全麵發展。截至2003年8月,廣東已有個體工商戶182.7萬戶,注冊資金395億元。私營企業29萬戶,注冊資金3943億元,其中注冊資金1000萬元以上的5521戶,注冊資金5000萬元以上的集團企業289戶,股份公司10戶,產值超億元的118戶。外商投資企業5.09萬戶,投資2333億美元。內資企業35萬戶。多層次的經濟活動對金融服務的要求也是多層次、多種多樣的,是目前以國有商業銀行為主導的金融架構難以滿足的。與日益活躍的經濟活動相比,廣東目前的金融管理機構和金融組織體係存在明顯的不足:一是沒有一個良性互動的,金融業發展的管理、協調機製,長遠的戰略規劃和政策取向。目前廣東的金融機構基本上是各自為政,國有商業銀行及股份製商業銀行受其總行領導在當地開展經營活動,城市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和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獨立開展經營活動,接受有關金融監管部門的監督管理,對整個地方金融業的發展既沒有發展規劃也沒有具體的協調部門。二是地方金融組織體係老化,改革步伐緩慢。廣東目前的金融組織體係基本沿襲了10年前的模式,出現的變化是關、停了一批地方金融機構,但沒有新的補充。

(三)廣東金融業受到了來自長江三角洲經濟群體的嚴峻挑戰

1.廣東金融發展勢頭已現疲態。一是金融增量小於江蘇和浙江。2003年一季度,廣東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增加額分別比江蘇少262億元和440億元,比浙江少118億元和314億元。二是速度落後於全國平均水平。2003年3月末,廣東人民幣各項存、貸款分別比上年末增長4.3%和4.0%,低於全國平均水平2.4個百分點和2.2個百分點,其中存款增長速度比全國最高的江蘇低6.2個百分點,貸款增長速度比全國最高的浙江低8.3個百分點。三是存貸比較低。3月末,廣東金融機構人民幣存差為7910.84億元,分別比上海、江蘇、浙江、山東多4990億元、3954億元、5238億元、6014億元。存貸比為67.0%,比1997年下降了6.8個百分點,而同期上海、浙江存貸比比1997年提高了10.5和2.1個百分點。目前,廣東存貸比分別比上海、江蘇、浙江、山東低10.5、2.9、11.3、15.8個百分點。

2.廣東金融發展的比較優勢漸失。改革開放以來,廣東金融發展有兩個比較優勢,即政策優勢和經濟優勢。目前,隨著國家經濟和金融政策資源逐步向長江三角洲傾斜,廣東原有的政策優勢已經不複存在。同時,經濟優勢也開始動搖。雖然廣東經濟在總量上仍然領先,但與江蘇、山東的差距已經很小,而且增速比上海、浙江、江蘇均低,人均GDP則已經落後於上海、浙江。特別是目前廣東經濟增長質量不如江、浙地區。

3.金融開放程度已落後於上海。至2002年末,上海市有外資銀行54家,比廣東多4家;代表處74家,比廣東多53家;獲準開辦人民幣業務外資銀行30家,比廣東多24家;上海外資銀行在全市商業銀行外彙貸款中的占比已達五成,在當年的國際結算業務量中的占比也達到了四成左右,中外資商業銀行“平分秋色”的局麵已然形成,而廣東隻占15%左右。另外,隨著上海金融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提高和發展環境的不斷改善,不少外資銀行把信貸管理中心、業務處理中心和可集約化處理的批量業務和數據業務向上海轉移。

4.金融改革步伐落後。近幾年來,上海全力打造國際、國內金融中心,隨著幾大交易中心紛紛落戶上海,其中心的地位已經奠定。再看其周邊省份,江蘇常熟、江陰等地農村金融改革試點,浙江溫州金融改革實驗區等無不顯示這些省(市)金融改革進行得如火如荼,廣東作為華南的經濟中心,擁有最早成立深圳證券交易所、深圳發展銀行等品牌資源,但這些資源都沒有合理地加以利用。

5.廣東直接融資處於中遊水平,發展緩慢。截至2002年末,廣東累計在資本市場融資993.6億元,比上海少166.4億元,占全國的比重為11.32%,低於貨幣市場貸款的比重。如果剔除深圳,累計融資368.1億元,低於上海、北京、深圳、山東、江蘇等省(市),而且融資額逐年減少,2000年、2001年、2002年分別融資81.13億元、35.19億元、12.05億元,2001年、2002年分別比上年減少45.94億元和27.14億元。

三、加快地方金融改革和發展的若幹政策建議

金融實際上是經濟活動在資金流上的反映,金融運行的結果對經濟既有先行性的反映,又是經濟活動最終結果的反映,經濟與金融有著唇齒相依的關係。廣東金融發展漸顯疲態,一方麵反映出廣東金融已經落後於經濟發展,難以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麵肯定顯現或暫時尚未顯現經濟發展的潛力和後續能力不濟這個根本性問題,進而影響廣東全省的整體競爭力。加快廣東金融的發展,已經不僅是存款、貸款的增長速度或者設立幾家地方金融機構這麼簡單的事情,而是要把地方金融改革與發展作為當前廣東經濟發展重大改革舉措來進行布局和謀劃,不但要考慮銀行業,還要考慮證券、保險業;不但要考慮地方性金融機構,還要考慮到全國性、區域性金融機構;不但要考慮總量問題,還要考慮質量、結構問題,此外還有金融業的發展環境等問題。因此,廣東地方金融改革與發展是一個複雜的係統工程,麵臨著許多問題:

(一)對金融的認識問題

目前,在各級政府官員中對金融的認識存在較大的誤區,一是把當作一個“部門”,把銀行當“錢袋”,觀念陳舊,理念短視、急功近利。隻強調金融業的資金供給功能,認為隻要貸款增加得多,經濟發展就快,就是好事,風險意識淡薄。聽彙報,就喜歡聽金融機構能出多少錢,而不關心金融賴以生存的環境和土壤改造,對金融業的產業定位、產業功能、產業規劃、產業政策、產業發展和產業環境等方麵則關注甚少,嚴重地製約了金融產業的健康發展。二是怕金融,不敢運用金融這個杠杆,被金融風險巨大的代價嚇怕了,不敢也不願意去真正解決金融業已暴露出來的各種問題。

因此,要在各級黨政領導幹部中普及金融知識教育,學習掌握金融基本知識,增強防範金融風險的意識,正確運用金融推動經濟發展,充分發揮金融的宏觀調控作用。一是要認真學習金融機構、金融工具、金融運作、金融調控、金融監管等基本知識,從而比較全麵地掌握金融活動的客觀規律。二是認真學習黨中央和國務院關於金融工作的基本方針、政策和重大決策,把思想認識統一到黨中央關於金融工作的重大決策和重要部署上來,增強貫徹執行黨中央關於金融工作方針政策的自覺性,積極支持金融體製改革,認真抓好金融秩序整頓,努力防範金融風險,充分發揮金融在現代經濟中的核心作用。三是要加強學習金融法律法規,增強依法從事金融活動的意識,避免違法違規幹預金融活動,支持金融機構依法經營,尊重金融機構依法經營的自主權和法人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