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積極發展中小銀行
經過十幾年發展,中小商業銀行已成為我國商業銀行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隨著加入WTO後過渡的來臨,中小銀行的經營環境在發生重大變化,監管、股東和市場的約束日益強化,國有銀行改革提速,虎視眈眈的外資銀行將享受完全國民待遇,市場需求日新月異,整體金融環境正在日益市場化和國際化,迫切要求中小商業銀行重塑長遠發展模式。解決目前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存在的最主要問題如產權結構單一,董事會製度缺失的關鍵是積極提升商業銀行核心競爭力。核心競爭力是中小銀行實現戰略目標所特有的具有延展性的能力。構建中小商業銀行核心競爭力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麵強化核心競爭力。
(1)加大資本運營力度,突破資本困境。要建立有效的資本金補充機製,並建立資本金的長效機製。
(2)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加快建立現代金融企業製度。在國有銀行加大改製力度的形勢下,已上市的中小銀行要按照國際先進銀行的標準進一步完善和有效運作。未上市的中小銀行應抓緊按照相關監管規定,引入獨立董事製度,完善科學決策體係,同時加強總行的統一管理能力。
(3)借助金融控股平台,發揮金融混業經營優勢。在混業經營的大勢所趨下,組建金融控股公司實現“集團混業,子公司分業”的經營模式。
(4)以客戶為中心,持續進行產品和服務創新。要不斷豐富服務功能,推出新產品。注重市場細分,從而設計提供差異化的產品與服務。在加強有效市場營銷的基礎上,根據變化了的市場需求,不斷改進服務方式,提高服務質量。
(5)加強激勵機製和人才培訓,努力建設優秀的人才隊伍。要加強績效考核測評。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指標機製,不斷完善客戶經理激勵機製。要大力進行員工培訓。中小銀行盡管人才素質較高,也必須通過加強培訓,不斷發展和提高員工技能。要結合員工的工作崗位積極采用“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人才培訓方式。
(二)金融市場體係的建立與完善
1.擴大直接融資比重,促進金融市場的均衡發展。
目前我國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的比例大體是1∶9,而且這一比例仍將繼續擴大。這導致兩方麵的問題:一是企業和個人過分依賴銀行,導致信貸資產風險相對集中;二是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嚴重萎縮,居民投資工具稀少,生態結構嚴重失衡。為了實現生態結構的優化,必須積極培育發展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對股票市場而言,應當讓權益資本的各級供求者都能夠在相應的有形、無形市場中有序對接和流動。不應將太多的社會功能賦予現有滬、深兩個證券交易所,而是將上述兩個證券交易所定位為社會資源配置的導向器(上市公司所有製結構、上市選擇機製、股本規模均衡、退出機製,以及有效反映中國經濟結構),而將籌融資功能交給各級有形、無形的市場。對債券市場來說,其發展的前提必然是市場籌資主體首先擁有權益資本,而後以此作為信用的保證,借得債務資本。然而金融生態卻要求決不能等到股票市場完善後再求發展,否則合理的社會資本結構就不會形成,金融效率、經濟效率就不可能提高。具體來講應做好以下幾方麵的工作:一是要繼續深化國債發行與流通機製改革,豐富國債的品種和期限結構,優化國債定價和銷售模式,拓展國債市場、健全國債市場運作機製;二是要大力推動企業債市場的發展;三是國債的功能要做重新定位,即不同的時期,國債到底應該多大程度上分別履行其財政功能和金融功能。
2.發展衍生市場,創新化解金融市場的風險。
衍生市場處於金融生態鏈的下遊,其存在和發展的基本要求是必須具備一個規模龐大的上遊生態鏈,否則不僅自己難以生存,而且可能竭澤而漁,毀滅其上遊生態鏈。事實上,衍生市場對於其基礎市場而言既有平衡對衝基礎市場風險的正效應,也可能有放大整個金融市場風險的負效應。因此在中國基礎市場———股票、債券市場不完善的情況下,勉力發展衍生市場是值得商榷的。現階段發展衍生市場的重要命題是研究如何創新化解金融市場的風險。同時,應加快發展貨幣市場、外彙市場、期貨市場、黃金市場等,形成完善的金融市場體係,提高金融生態的自我調節能力。
(三)金融運行機製的建立與完善
1.建立金融企業破產和退市機製。
建立金融企業破產和退市機製一方麵要加快金融機構破產法及配套法規體係的建立與完善,加強執行和監督力度。另一方麵要建立和完善破產退市的善後和穩定機製,妥善解決破產和退市後有關債務清償、員工安置等問題。如果相關的善後穩定機製不健全,則金融機構破產影響範圍更廣,處理困難更大。因此,建立完備的破產、退市的善後與穩定機製,對於增強金融生態的自我調節功能意義重大。
2.培育金融機構的良性競爭機製。
培育金融機構的良性競爭機製一方麵要規範金融競爭行為,改變金融機構的市場營銷策略,通過細化市場、錯位競爭防止惡性價格戰重演。另一方麵要進一步加強宏觀調控,完善傳導機製。要強化對貨幣信貸政策傳導機製的研究,必要時要通過有意識的“讓利”,通過利益導向引導各金融機構的經營行為,提高金融調控效率。
(四)金融生態環境體係的建立與完善
1.政府、銀行、企業之間應當緊密協作,形成聯動效應。
通過政銀企通暢的信息溝通,來營造經濟金融良性互動格局。一方麵政府、金融部門、企業要建立暢通、對稱、高效的信息交流平台。政府作為工業化和城市化建設的主導力量,應以各種不同方式適時向銀行發布和推介有關經濟及社會信息,向銀行推介優良項目,促進銀行掌握真實情況並盡快對企業實行授信;同時,政府在製定有關經濟發展規劃,支持企業、產業發展的政策時,應及時向各行社通報,谘詢金融部門的意見和建議。另一方麵金融部門也應主動加強與政府部門的聯係和溝通,經常彙報貨幣政策實施情況、問題和措施,爭取政府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