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中部崛起之湖北金融與經濟發展策略(3 / 3)

從融資額看,湖北2001年11月湖北省上市的58家公司已累計從證券市場募集資金251.8億元。安徽到2003年底全省上市公司已達36家。到2003年底,河南省共有上市公司33家,湖南共發行股票38隻,江蘇省上市公司84家,累計籌資額達到了500.25億元。浙江到2004年11月為止,累計共有96家企業在首發上市,累計募集資金440多億元。廣東省(含深圳市)截至2003年9月,有上市公司141家,從證券市場累計籌集資金達957億元人民幣,約占全國的11%。

三、促進湖北經濟與金融發展的政策建議

對湖北經濟結構與金融結構的分析表明,湖北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與湖北金融發展相對滯後有很大關係。要在湖北實施中部崛起戰略中發揮出金融應有的作用,必須將金融發展與湖北總體發展規劃和產業發展具體項目相結合,找準支持的方向和著力點。

1.政府對經濟發展的主導作用不可或缺。

資本總是向最有效率的地方流動,在經濟體製轉軌時期,地方政府的調控和引導作用必不可少。在資本市場發展中,政府要發揮引導、協調和扶持作用,推動上市公司的資產重組,提升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和實力。加強政府對區內資本流動的調控和引導,進一步協調區內產業發展方向,加大區內產業結構調整,避免無序競爭。

地方政府可以利用所掌握的政策資源、政府的信譽和影響力,有意識地學習國內外經濟發展的成功經驗、先進的管理製度、先進的文化等,在本地區進行推廣,進而進行創新。由於湖北省在經濟發展上屬於典型的跟進型區域,地方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科學、理性、有效的行為十分重要。

2.提升地方金融機構的實力。

地方經濟的發展:一方麵要繼續利用和發揮全國性商業銀行對地方經濟發展的支持;另一方麵,要緊緊抓住國家要求注資改造城市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的機遇,擴大地方城市商業銀行的經營實力,積極發展社區性股份製中小銀行,全麵建立麵向城鄉社區的股份製中小銀行,支持非國有經濟的發展。

同時,要探索增強本省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期貨公司競爭力的方法,讓有實力的上市公司或企業通過參股、控股等方式,增強證券公司的資本實力和抗風險能力,進一步疏通企業進入市場的融資渠道,以有效提升地方金融機構的信用供給能力,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

3.增強農村金融的作用。

湖北作為農業大省,農業吸收了就業人員的48%,但其產值隻占全省總產值的14.7%。這種產值和就業人數的嚴重倒掛,極大地製約了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湖北經濟的發展。增強農村金融對農業的支持力度,可以考慮調整農業發展銀行政策業務;繼續保持農業銀行在農村領域的發展優勢,重新考慮“棄農進城”戰略,確保農業龍頭企業發展中對信貸資金的需求;繼續引導農村信用社充分發揮支農主力軍作用,細化服務功能,增加服務品種,提升服務檔次。

4.加大對非國有企業的金融支持。

在加強對非國有經濟投資和經營活動的引導,放寬市場準入政策,落實非國有經濟發展的“國民待遇”的同時,改善非國有企業貸款難的狀況,建立與完善對非國有企業的信用擔保體係;國有商業銀行要切實下放貸款權限,增加對非國有經濟發展的信貸支持,積極開展金融創新,拓展適宜非國有經濟需要的業務種類和範圍;充分發揮租賃的融資功能與作用,大力發展金融租賃業務;建立產業投資基金和風險投資基金;激活民間金融資本,促進民間資本營運效率提高,促進湖北省非國有經濟的發展。

5.促進保險業的發展。

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中國保險在許多重大經濟活動領域存在缺位。這與我國企業、個人風險意識淡薄有關,在經營活動中並沒有想到通過購買保險來分散風險;另外與一些保險公司承保能力不夠有關。因此,增強保險公司承保能力,擴大保險公司投資範圍,增強公眾投保意識,提高保險覆蓋麵和保險賠付率,是促進湖北省保險業發展,發揮保險對經濟發展“保駕護航”作用的關鍵。

6.提高外貿發展力度。

湖北在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大力發展對外貿易,支持外向型經濟發展的同時,應考慮引進先進技術設備,推進產業結構轉型和升級。一方麵繼續改善招商引資環境,引進技術含量高、帶動力強的知名品牌項目。另一方麵方支持各類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和擴大出口,鼓勵企業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加大對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項目以及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企業的金融支持力度,為提高湖北省進出口商品貿易結構和總量發揮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李忠明:《從比較中看提高湖北城市競爭力》,國研網2003-04-25.

2.湖北統計局:《湖北省與全國重點地區的工業發展情況比較分析》,http:// www。cfs。com。cn/zfzq/content/html/20040630/content002007010 _1000839031.html。

3.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與中部六省發展研究中心:《促進中部崛起戰略和政策研究》;聯合課題組:《關於促進中部崛起的幾點建議》國研網2005-03-04.

4.本文數據主要來源於國家統計局及各省統計局網站的統計公報及統計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