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課,已經下課了,“求真”這一課,什麼時候能補上?(戎國強,《錢江晚報》)
【素材熱用關鍵詞】激發與嗬護;求知與求真;“聽話的綿羊”與“個性的野馬”;致“思想出軌者”;撒下希望的種子;永遠的探索……
探索與反思
【數據素材】這樣的數據令人汗顏!
太空授課是一次最好的科學普及。但我們不得不說,類似於這樣的科學普及現在真的少得可憐。我們天天喊科學,可究竟什麼是科學?怎麼學科學?很多人往往是一無所知。第八次中國公民科學素養調查結果顯示,2010年我國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公民比例為3.27%。這個數字僅相當於日本、加拿大、歐盟等主要發達國家和地區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這樣的數據令人汗顏。這種態勢,不僅是一種素質缺憾,對創新型國家的發展,更是一種無形的抑製。
所以說,一個社會的文明與發展,顯然離不開民眾整體科學素養的提升。太空授課的精彩,其實掩蓋不了全民科學素養偏低的尷尬。我們在為太空授課鼓掌的同時,更應反思我們當前基礎教育的現狀、科學普及的現狀,讓太空授課成為知恥而後勇的起點,而不是盲目沾沾自喜的終點。(關東客,紅網)
【素材熱用關鍵詞】喚醒倦怠的科普意識;鼓掌時,不忘了反思;科學素養與文明進步;太空授課與民族未來……
【延伸佳作】
隻知道陳奕迅不知道陳景潤的惆悵
王金昌
6月1日是個周六,從上午9點時開始,我默默地坐在一個小型拍賣會一角,等待著不被眾人關注而我卻認為極其重要的一件拍品——“陳景潤致科學通訊編輯部信劄”。
剛剛過去的5月22日是陳景潤誕辰80周年紀念日。信劄寫於1984年3月18日,此信劄寫後不到一個月,陳景潤從家中騎車到魏公村的新華書店買書,被一輛急行的自行車撞倒,當即昏迷,在治療中被診斷患上了帕金森氏綜合征。可見,這可能是他生病前最後的手跡。
我足足等了3個小時,“陳景潤致科學通訊編輯部信劄”拍品,100元起價,幾乎沒有多少人爭拍,很容易就被我拍到了,我不無感歎!
中午赴朋友家宴,席間有兩個“80後”青年,我興高采烈地讓他們看我的拍品,他們卻不屑一顧。我告訴他們“這是我等了一個上午,才買到的”時,他們竟目瞪口呆,一位還以為我是從地攤撿的破爛呢。我問:“你們可知道陳景潤?”他們指指電視,幾乎異口同聲:“喏,我們隻知道陳奕迅,不知道陳景潤。”原來他們正在看某衛視頻道,明星作為“中國最強音”導師正率眾歌手PK呢。我簡直有些痛心疾首,“你們不能隻知道陳奕迅不知道陳景潤啊!”他們說,“那你上電腦打姓陳的,電腦聯想肯定首先是陳奕迅而不會有陳景潤!”我一時間張口結舌,無言以對。
這時,我沒有再為很便宜的價格拍到這件“信劄”而高興了。想到科學界這幾天為紀念陳景潤誕辰80周年所做的紀念文章和活動,緬懷他的貢獻,呼籲弘揚他獻身科學、不懈奮鬥的精神,我卻為千呼萬喚不回還的“科學的春天”而惆悵了。
陳景潤何許人也?30多年前的1978年,一篇轟動全中國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發表在《人民文學》1978年第1期),使得數學奇才陳景潤一夜之間街知巷聞、家喻戶曉。1973年,他發表的著名論文《大偶數表為一個素數與不超過兩個素數乘積之和》(即“1+2”),把幾百年來人們未曾解決的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大大推進了一步,引起轟動,在國際上被命名為“陳氏定理”。
陳景潤是上世紀80年代青少年心目中傳奇式的人物和學習楷模,影響了一代青年。如“陳景潤致科學通訊編輯部信劄”中提到的“奇數情形Goldbach問題研究”的合作者王天澤,當時與陳景潤一起進行“奇數情形Goldbach問題研究”時還是個在校數學係學生。可見上世紀80年代中國,時代的最強音是崇尚科學,而絕非今天到處彌漫的歌星PK的所謂“中國最強音”。
(本文原載2013年6月17日《人民日報》,本刊有刪節)
編輯/華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