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麵對浩瀚的宇宙,我們都是學生”(2 / 3)

【素材熱用關鍵詞】分享;讚賞;熱忱;傳遞;美麗的家園……

激發和嗬護

【現場素材】一堂太空課究竟能夠帶來些什麼?

北京人大附中報告廳作為太空授課的“地麵課堂”,330多位師生在這裏親身經曆了與神十航天員的天地連線。

史家小學四年級的邱甜獲得了最後一個提問機會,她一連串問出:“您在天上看到的窗外景色與地麵有什麼不同?星星會閃爍嗎?能看到UFO嗎?”

王亞平微笑著一一作答:“透過舷窗,我們可以看到美麗的地球,也可以看到日月星辰,但是我們沒有看到過UFO。由於我們處在大氣層外,沒有大氣的阻擋和幹擾,看到的星星格外明亮,但是不會閃爍。同樣,由於沒有大氣對光的散射作用,我們看到的太空不是藍色的,而是深邃的黑色。另外,我要告訴你一件奇妙的事情,我們每天可以看到16次日出,因為我們每90分鍾繞地球轉一圈。”

邱甜告訴記者,她還沒有開始學物理,但通過這堂課,她對失重、牛頓第二定律、水的張力等有了難忘的記憶,她也特別喜歡“漂亮、聰明的王老師”,由此萌生了去當航天員的理想,如果不能實現,她也願意做個傳播知識的老師。

學生們的問題還有很多,“航天員老師,你們在天上的生活用水是從地麵上帶到天宮一號去的嗎?可以循環使用嗎?”“您能看到太空垃圾嗎?天宮一號是否有應對太空垃圾的防護措施?”“請問你們在太空中采取哪些措施對抗失重對人體的不利影響?”航天員們一一作答。從學生們的提問來看,他們的好奇心與想象力得到了激發,而這些恰恰是科學探索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質。

【素材熱用關鍵詞】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影響一生的一堂課;還孩子的想象力;奇思妙想在哪裏;讓思想撒野般奔跑;思考從疑問和驚奇開始……

【觀點素材】

1.太空課激活奇思妙想

當下,很多孩子已被應試教育搞得筋疲力盡,不愛質疑、不願提問,更別說提什麼標新立異的問題。可這節神奇的太空課,讓我們看到了孩子們井噴般的想象力和求異思維。

看來,隻要我們為孩子搭建起寬敞的思維平台,允許孩子思想奔放,充分理解、包容其不足,孩子潛在的發散性思維就能夠噴薄而出。一堂課,讓奇思妙想和怪想終於得到了回歸,這種精神收獲,要比課堂本身更有意義和價值。

蘇格拉底說,“問題是接生婆,它能幫助新思想的誕生。”亞裏士多德也說,“思維從疑問和驚奇開始。”讓太空課激活我們的奇思妙想吧,也激活更多的“地麵課”,創造條件讓學生多提問,多搭建“提問舞台”,多激活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讓孩子的科學夢張力無限。如此,成就“經濟大國”、“創意經濟”的知本力就會越來越豐厚!(耿銀平,《人民日報》)

2.太空授課為中國航天撒下希望的種子

幼時對園藝的濃厚興趣,使身為中學教師的孟德爾連續8年潛心觀察豌豆生長,最終發現生物遺傳因子分離和自由組合規律,成為現代遺傳學之父;從小對自然曆史的強烈興趣,讓達爾文放棄醫學、神學,環球航海考察,著就石破天驚的《物種起源》。

同樣,在華人物理學家丁肇中的時間表上,基本沒有假期和周末。這位年逾七旬的長者為尋找暗物質每日工作十餘個小時。不乏味嗎?“假如你對科研感興趣,就會覺得實驗室樂趣無窮”,丁肇中說。

由此可見,“神女”王亞平太空授課的重要意義,莫過於點燃莘莘學子的太空激情,為航天事業的未來播撒希望的種子。(欒海,新華時評)

3.太空課後盼“求真”

激發青少年科學夢的職責,主要在教育。求知、求真,首先是教育的最高原則。但是,教育的現狀,是鼓勵求真的嗎?今年上海中考的作文題是《今天,我想說說心裏話》。但一名參加中考的女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因為這是中考,大家都不敢寫心裏話,真正有寫心裏話的人,他肯定考不好的。”不少網友表示這妹子說出了“真心話”。

本報報道說,“這節課,像拔蘿卜一樣,一點點地把同學們從應試的泥淖中拉出來了。”太空課後,他們會不會重新陷入應試的泥淖?在浙大附中教了十幾年物理課的李鳴老師說:“這些孩子,自從他們開始上學,整個學習過程中,有一半時間都在考試。”“一年一年,一屆屆的學生,都講不出對學科的興趣何在。他們對自己未來方向的判斷,大多依照考分。”這個狀況,一次太空課能改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