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采購技術的消化
采購技術的消化是采購管理的重心之一。所謂消化,就是對采購技術的了解、選擇和應用。首先,要知道什麼是采購技術,有哪些采購技術;其次,要清楚企業采購業務的問題在哪裏,需要何種采購技術來解決;最後,要明白所需的采購技術的應用有什麼條件、會產生哪些效果。
一、了解的層麵
什麼是采購技術?眾說紛紜。有人認為采購技術就是確定采購什麼、何處采購、何時采購、采購多少的問題;也有人認為采購技術包括解決采購問題的手段、方法、技巧和知識。實際上這兩種說法都存在著一定的片麵性,前者的範疇過窄,後者的範疇過寬。其實,采購技術就是用以解決采購問題的手段,表現為兩種基本形式:一種是信息技術,可以稱之為工具;一種是操作技術,可以稱之為方法。
從信息技術看,可用的工具包括管理係統、采購軟件、應用技術等。
管理係統如企業資源計劃係統(ERP)、電子商務係統(B2B)、數據庫管理係統(DBMS)、聯合計劃預測補貨係統(CPFR)等。采購軟件如招標軟件、詢比價軟件、競拍軟件、庫存軟件、廢舊物資拍賣軟件等。應用技術如條碼(BC)、射頻技術(RFID)、電子數據交換技術(EDI)等。
從操作技術看,可用的方法包括集中采購、分散采購、聯合采購、外包采購、招標采購、電子采購、國際采購、綠色采購、投機采購、即時采購、租賃采購、代銷采購、聯營采購、詢價采購、比價采購、競價采購、反拍采購等。
二、選擇的依據
采購技術選擇的依據隻有一個,就是企業的實際需求。運用采購技術,主要是為了解決采購中所麵臨的問題,針對出現的不同問題,可以選擇相應的技術來解決。列出的是企業采購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和解決這些問題的操作技術,可以為采購總監提供一些思路。
由於篇幅和格式所限,中所列出的情況都比較單一,實際運作中的問題要複雜很多,企業應該根據具體的問題進行分析,以選擇對應的操作技術。而且,采購操作技術的應用並不是排他性的,企業完全可以針對不同問題,通過組合的方式把采購技術的作用發揮到極致。
至於信息技術的應用,企業則應該根據各自的實力、業務的現狀、發展的要求來決定。實力較強的企業可以采用管理係統來增強效益;實力一般的企業可以選用適合的采購軟件來加強管理;有條件的企業可以選擇一些應用技術來提升效率。
三、應用的評估
采購技術的應用在考慮對應性的同時,還需要對應用條件進行評估、對應用效果進行測算。隻有當所需的條件可以滿足,預期的效果比較理想時,才可以實施相關技術的應用。否則,就有可能得不償失、事與願違。
我們可以通過兩個實例來說明這個問題。
有一家設備製造企業,采購成本的比重占企業生產成本的八成以上。金融危機爆發後,原材料價格明顯上升、供應商流失比較嚴重,再加上采購環節上的漏洞,給企業的生產帶來了許多壓力。為了盡快改變這種被動局麵,采購總監提出了應用采購軟件的設想,並走訪相關企業了解了相關情況,比如可以實現的功能有哪些、收效如何、費用多少等。通過比較和分析,該企業購買了一套具有供應商網上注冊引入、網上招標、競價、詢比價功能的采購軟件,以實現擴充供應渠道,降低采購成本,規範采購行為的目標。軟件上線後不到三個月,已經有了明顯成效:新增合格供應商近200家,完成采購項目400餘個,節資率超過10%。
某大型企業為了化解成本過高、效益不佳的經營壓力,決定引入ERP係統,並被列為國家863計劃的重點項目。但因為本身的業務流程與ERP係統的要求有明顯差距,而企業又沒有根據係統的要求對現有業務流程進行優化,結果導致ERP係統在實際運行中出現失控的局麵。以采購環節為例,按照ERP係統的要求,應該在需要的時間向需要的部門提供需要的品種和數量,但實際運行中采購部門仍然以季度為單位進行物料采購,既占用了大量流動資金,也帶來了物料的庫存積壓。另外,生產部門在報批物料計劃時還是各自為政,物料短缺或堆積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由於實際運行中的阻礙太多,該係統在通過鑒定後便被企業放棄,造成了國家和企業資源的極大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