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綠色采購的現狀,可以依據兩個角度:一個是采購對象——綠色產品,一個是采購渠道——綠色供應鏈。綠色產品是綠色采購的內涵所在,旨在減少在生產和消費過程中對資源的消耗和對環境的破壞,促進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綠色供應鏈是綠色采購的外延所歸,旨在推動供應商履行應盡的社會責任,清潔生產、減少排放、發揮環境保護效應。
基於權威性、專業性、代表性、時效性的考慮,這裏將采用由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采購與供應鏈管理專業委員會發布的《2010年中國采購研究報告》以及全球供應鏈協會與《CHINA》雜誌公布的《中國供應鏈調查》的相關數據,對中國的綠色采購現狀做一個粗略的評估。
一、綠色產品采購已成主流
《2010年中國采購研究報告》的數據來自對204家企業的調查,包括通信電子、輕工、金屬與非金屬加工、服務、能源生產和供應、建築7個行業,其中大型企業占44.1%,中型企業占35.8%,小型企業占20.1%;國有企業、私營企業、外資合資企業、其他企業的比重分別為9.8%、48%、36.8%、5.4%。
調查結果表明,大部分企業采購的產品都符合綠色標準,能夠遵守處理有害廢棄物的法規,采購企業對供應商的社會責任要求較高,對供應商違背環境法規的行為都有相應措施,相關數據。
我國企業綠色采購的現狀
項目
綜合
(%)
按規模分(%)按性質分(%)
大型中型小型國有私營外企
采購產品符合綠色標準775822685732750745773
能遵守處理有害廢棄物的法規730833658634800663800
要求供應商建立社會責任的內控
流程
681744671561681592747
對供應商違背環境法規要求限期
整改
784800767780800745840
從可以看出:近八成的企業在采購產品時都能以綠色環保為標準,其中國有企業和外資企業的表現更佳;大多數企業都能遵守處理有害廢棄物的法規,其中大型、國有、外資企業做得更好;多數企業對供應商的社會責任關注度較高,其中大型、外資企業的關注度更高;大多數企業對供應商違背環境法規的行為都提出了限期整改的要求,其中大型、國有、外資企業的要求更嚴。
總體而言,綠色采購在我國受到了普遍重視,已經成為企業采購的主導行為。大多數企業都在產品采購中執行了綠色標準,對環境保護比較關心,對供應商的社會責任也有較高的要求。但不同規模和類型的企業之間,發展並不平衡,還有一定的差距,中小企業、私營企業還需要繼續努力。
二、綠色供應鏈推廣尚需時日
《中國綠色采購鏈調查》的數據來自145家企業,調查的時間是2009年9-11月,參與調查的企業大部分是全球供應鏈協會的會員,大多數的受訪者都是供應鏈相關領域的企業決策人,涉及的行業主要包括物流、電器、食品和飲料、服裝和紡織、工業設備、高科技等。
調查的結果表明,綠色供應鏈的普及狀況並不樂觀,有24%的企業打算在半年內進行綠色供應鏈管理,有23%的企業會在未來的半年至兩年內有所行動,有9%的企業考慮在兩年以後實施,有23%的企業對相關的進程不確定,有21%的企業沒有相關的計劃。各種企業的比重。
可以看出:兩年內有計劃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的企業隻有45%,其他的企業還在觀望和等待中,更有超過兩成的企業則根本沒有這方麵的計劃。
如此之多的企業對綠色供應鏈管理猶豫不決,原因何在?這些企業也給出了答案:36%的企業認為是成本過高,35%的企業認為管理太複雜或經驗不夠,32%的企業認為是缺乏財力支持,29%的企業認為難以平衡需求與市場的關係,27%的企業認為在戰略中還不是當務之急,26%的企業認為缺乏相應的激勵政策,19%的企業認為技術條件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