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調查記者應具備的法律和倫理素養(2 / 3)

1、認知層麵:學習儲備豐富的法律法規知識

調查記者的報道必須符合法律法規,不可以超越法律法規的約束,這是新聞職業規範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要求調查記者首先要學習儲備豐富的法律知識,既要熟知一些基本的法律條文,同時又要掌握一定的普遍適用的法律原理。

首先,調查記者要靠法律法規知識來判斷哪些行為是違法的和非正義的;其次,熟悉法律法規是調查記者自我保護的屏障;最後,熟悉法律法規可以避免調查記者濫用新聞權利。

2、意識層麵:具備知法、守法、用法的法律意識和觀念

(1)權利意識。與公權力不同,權利具有“私”的性質,需要法律予以保護和規範。調查記者要具備權利意識,既不能侵犯其他人或組織的合法權利,也要善於保護和使用自己的合法權利。而且,調查性報道的目的在於捍衛公眾利益或公民權利,這就對調查記者的權利意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調查記者的合法權利主要表現在“五項職業權利”方麵,它包括:采訪權、報道權、批評與評論權、特許權和人身權。⑤而權利的另一麵就是義務,也就是說調查記者在進行調查性報道的采、寫、編、評與播的過程中要時刻樹立保護公民權利的意識,不將自我權利或職業權利建立在受訪者、報道對象或當事者等的合法權利之上。

(2)證據意識。證據實際上是一種認定事實的基本方法,調查記者要學會“用證據說話”。這些證據自然就包括物證、證人證言、書證、受害人及當事人陳述、鑒定結論、視聽資料等等。調查記者利用這些證據,歸納整合並采用受眾樂於接收的表現手法,形成一條強有力的證據鏈。提高證據意識不僅是對調查記者的業務要求,也是保護記者不受非法侵害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3)訴訟意識。訴訟意識是指法人、其他組織和自然人在社會活動中參與訴訟時,尊重和運用訴訟法的思想觀念。具備訴訟意識,在采寫編發調查性報道的過程中,要求記者在儲備豐富的法律知識的基礎上,采取避免引起官司纏身的行為做法;在引發新聞官司後遵循法律程序,積極主動麵對訴訟;在自我合法權益受到侵害後,善於借助法律武器,主動提起訴訟。

3、行為層麵:法律信仰下的陽光行為

將知識儲備、意識付諸於實踐,是對調查記者的深層要求。複雜的現實狀況與艱危的工作特質使調查記者擔負起巨大的壓力,壓力下的行動顯示出“鐵肩擔道義”的偉大。法律作為一種約定規則,我們有遵守規則的義務,同時,法律也象征著正義,自由和秩序,值得我們去信仰。

(二)調查記者應具備的倫理素養

借鑒《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美國職業新聞記者協會(SPJ)職業倫理規範》以及《美國報紙編輯協會(ASNE)原則聲明》等國內外已有的經驗性文件,結合對調查性報道的整體感知和調查記者的職業特質,現從以下幾個方麵來討論調查記者應具備的倫理素養。

1、真實準確原則:理性調查,客觀獨立,平衡手法,平等視角,深刻冷靜,全麵深入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準確是調查性報道的根基,尋找真相是調查記者的使命。首先,調查記者要具備具體真實和總體真實的意識,爭取對事件的真相進行真實、準確、全麵、客觀地反映。然後,在具體的調查報道過程中要求調查記者做到:調查來源有客觀存在的事實依據;調查采訪要全麵深入紮實;保持獨立性,避免不適當的利益關聯與衝突;對信源提供的所有信息進行全方麵檢驗證明;證據要真實可信,取證要科學理性;報道手法上要平衡,保持客觀獨立,避免偏見;區分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不有意摻入自我的價值傾向⑥;“刊播了失實報道要勇於承擔責任,及時更正道歉,消除不良影響”等。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