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西方媒體關於曼德拉逝世報道新聞框架比較(3 / 3)

同時,《紐約時報》在報道之間也形成了一種平衡。比如:在《曼德拉辭世,享年95歲》主要是大篇幅的正麵報道,而在《曼德拉的社會主義失敗》中就提到:大部分南非人都還很窮,政治權利和公民權利的提升被日益嚴重的社會不安全感、暴力和犯罪抵銷了。

4、報道態度:“明顯主觀性”與“相對客觀性”

從選擇的三篇報道來看,《人民日報》表現出明顯的主觀色彩。其中《追憶偉人曼德拉》和《有一種精神叫曼德拉》兩篇報道的作者是人民日報曾經駐南非的記者。這兩篇報道主要是從作者自身角度來報道一個自身印象中、接觸到的曼德拉的形象,主觀色彩濃厚。比如:《追憶偉人曼德拉》中,作者說道:“每當我握住他那雙溫潤厚實的大手時,總能感受到曼德拉身上那極具感染力的高尚精神和人格魅力。”在《“太陽永遠不會停止照耀”——南非人民深切悼念前總統曼德拉》中,雖然記者在悼念現場采訪了黑人中學教師、超市服務員、南非國民議會議長希蘇魯(曼德拉的侄子)等,但是,這些人有的沒有直接接觸過曼德拉,有的是其親戚,所以他們的回答也帶有一定的主觀色彩。

另外,在報道中也出現了一些帶有感情色彩的詞語出現:“激動”、“身陷囹圄”、“仰慕”、“赴湯蹈火”、“獻身”……這些詞語都帶有尊敬、崇拜的意味,展現給讀者一種積極正麵的態度,同時在無形中也提升了曼德拉的形象。

《紐約時報》雖然表現出對曼德拉的尊敬、紀念之情,但是在采訪方式、背景運用和表達上相對客觀。比如在《曼德拉辭世,享年95歲》中,一方麵,通過“人們對曼德拉逝世的關注”與“奧巴馬對該國的訪問黯然失色”進行對比,從側麵反映出民眾和媒體的真實反應;同時通過“曼德拉海外的聖人形象”與“國內光環的黯淡”反映出南非國內存在的一些現實問題。另一方麵,通過對曼德拉獄友、一起在非國大青年團工作的朋友、非國大活躍分子等多人的采訪,以及英國史學家史實、其第一任妻子的紀錄片訪談等多方麵的展現,還原一個談判能力強、經曆豐富的曼德拉形象。在報道中所展示出來的人物更加豐滿、真實。

結語

從新聞框架來看,《人民日報》受到官方意誌的影響較大,報道重點突出,但是報道角度比較固定、單一,會出現顧此失彼的情況。記者的主觀意識在報道中明顯,導向性明顯。

而從《紐約時報》的某些報道中可以看到涉及意識形態的言論,受官方意誌的影響就相對較小。而且通過多方采訪相互印證、運用大量的史料、正反兩方麵報道等讓新聞框架中所反映的報道更加全麵、真實、清晰,也讓受眾對於新聞事件有多角度的認識。□

參考文獻

①甘惜分:《新聞學大辭典》[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②郭可:《當代對外傳播》[M].複旦大學出版社,2003

③G1tlin.T.The Whole World is Watching[C].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0

④減國仁:《新聞媒體與消息來源——媒介框架真實建構之論述》[M].三民書局,1999

⑤《〈人民日報〉中的曼德拉》

(作者:南京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1級本科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