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低俗娛樂的中性報道。中性立場的新聞報道要求記者在報道過程中應該客觀、真實,不帶個人感情色彩,但經過調查新浪網上的相關文本,筆者發現,這類報道的娛樂化傾向比較嚴重,比如《誰來消滅女博士華美外袍裏的虱子》、《女博士曬逆襲照挑戰偏見》、《女博士被書本奪去了貞操》等一係列文章,文中的主人公無疑成為了受眾飯後茶餘的笑料,內容的低級、題材的搞笑,這些都不是中立報道形式所應有的特點。
由以上內容可以看出,這些報道從內容、形式和頻率上都不同程度地否定了女博士在學業上、事業上的成績,誇大了她們在生活、婚姻等方麵的缺失,因此這一女性群體卻被無情的弱勢化了。
三、女博士群體網絡形象建構過程
作者試圖借助相關新聞學、傳播學中的部分理論來分析、解釋網絡媒體對女博士群體形象的建構過程:
1、“第三性”體現新聞價值
著名的法國作家西蒙·德·波伏娃在其著作《第二性》中提到,第二性是相對於第一性而言的,女人並不是生就的,而是後天逐漸形成的。①因此,她提到位居第一性的是男人,女性則是被定位於第二性的,也就是說女性並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需要社會環境來塑造和影響的。②
而現在媒體上總是把女博士和第三性這樣的詞彙劃等號,所謂的第三性是指介於男人和女人之間的閹人,這樣類比無疑是對女博士女性溫柔、賢惠、嬌柔等形象特點的顛覆,媒體塑造出的是和男人相似的強悍、堅強的女漢子形象,網絡媒體之所以這樣去建構,更多的原因在於想通過第三性來凸顯新聞事件的價值所在,以此來吸引眾多網民的眼球。比如《中國的女博士什麼時候成了第三種人》、《中大美女成遼寧號首位女博士軍官 南大畢業曾為高薪白領》。
2、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中的女博士刻板印象
刻板化的印象形成偏向於呆板、固化,不能隨現實的變化而變化,一旦形成,就很難再發生改變。究其產生的途徑,一方麵是自身的所見所聞或者是參與式體驗,另外一方麵則是受大眾傳媒力量的“轟炸”,大眾被嚴重洗腦,沒有主動思維的空間。而後者是產生刻板印象的主要途徑。③
談及大家對女博士的刻板印象,我們更多的定位是知識淵博、獨立堅強,歸其原因也必然是早期的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80年代的中國,國民的受教育文化程度有限,而當受教育程度的女性獨領鼇頭時,便讓人們不得不對這個群體驚歎、尊敬。而更重要的原因是當時的新聞報道主要傾向於正麵立場,因此女博士的形象更是值得眾人瞻仰,21世紀後,商業化的媒介宣傳更是讓這個群體成了“寵兒”,女博士的強大形象再也難以從大眾腦海裏剔除。④
3、女博士話題的“議程設置”與受眾的“使用與滿足”
使用與滿足理論主要是從受眾的角度出發提出來的,媒介信息的傳播是為了滿足大眾心理以及行為上的需要,這與之前忽略受眾的存在價值是不一樣的。⑤
網絡媒體為了迎合受眾的好奇心和愉悅心,對女博士群體的形象構建往往是通過新奇、取樂的題材來實現的,隻有這樣網站才能獲取點擊率,這正是網民對該媒介最好的反饋,因此,議程設置理論和使用滿足理論之間是相輔相成的,它們共同作用弱化著這個女博士群體。
四、反思
當女博士的形象一味地被弱化,受眾的視聽覺器官再也無法被刺激時,新聞價值從哪裏實現?另外,新聞媒介所塑造的女博士麵目是真實的還是仿造的,這與實際情況一樣,如何平衡女博士的“強勢”與“弱勢”?而這兩種形象的建構,哪種才是真實環境的描述呢?所謂的擬態環境離真實情境到底還差多遠?這些都是筆者從本研究中發現的問題,有待於以後的學者共同解析。□
參考文獻
①西蒙娜·德·波伏娃 著,陶鐵柱 譯:《第二性》[M].中國書籍出版社,2004:251
②李廷茹,《行走在男性和女性邊緣——女博士“第三性”現象文化解讀》[J].《蘭州學刊》,2008(1)
③卜衛:《媒介與性別》[M].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
④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⑤宮承波:《傳播學綱要》[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
(作者:陝西中醫學院人文科學係助教)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