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第四套混戰計(4)(3 / 3)

獻公麵露難色:“此乃我國珍寶,怎能輕易送給他人呢?”

荀息站起身來,彈了彈衣襟,正色道:“如果用良馬和美玉能夠借得向虢國進軍的道路,這些珍寶如同內庫移到外庫儲藏一樣,根本不會丟失。”

荀息言下之意是,到時候虞國都屬於你大王的了,虞國得到的珍寶不依然會完璧歸趙嗎?

晉獻公並非等閑之輩,豈能不知道這層意思?便派荀息攜帶良馬、美玉前往虞國。

虞公手握美玉,近觀良馬,滿臉的笑容,讚不絕口:“好馬!好玉!”然後回頭問道:“這不是貴國的珍寶嗎?為什麼贈給我呢?”

一旁的荀息回答說:“冀國(今山西河津,為晉所滅)曾逞強恃勝,侵淩四方,首先占領虞國的顛囹,後又侵占虞國的鄭地,虞國奮起反抗,擊敗冀軍。此乃虞公英明果斷,領導有方。現在虢國就像當年的冀國,野心勃勃,率軍跨過黃河,侵擾晉國南疆。晉獻公特向大王借路,使晉軍避開有虢國重兵駐守的晉虢交界地區,繞道虞國去攻打它,以達到製止其侵擾的目的。為此,晉獻公決定將晉國的珍寶獻給大王,以示對貴國的友好情誼。”

虞公瞧著手中的美玉,沉思片刻後,說道:“想當年,冀國肆意侵占寡人的領土,沒想到如今虢國居然也狼子野心,我決定與其斷交,答應貴國借道伐虢,並且願意出兵相助。”

荀息微笑一躬:“大王聖明。”

第二天,當虞國大夫宮之奇聽到這一消息時,不禁大驚失色,他匆匆趕入宮中拜見虞公。苦諫道:“大王,不可以借道伐虢啊!晉國一直對我國和虢國虎視眈眈,大王隻有和虢國繼續結盟,才好共同抵禦強晉。”

“我意已決,你不用再說了。”虞公手握美玉,愛不釋手。

宮之奇是春秋時期有名的謀臣,然而性情懦弱。此刻,他被虞公的執迷不悟氣得瞠目結舌,隨後,他歎了口氣,無可奈何地退出宮去。

這年夏天,晉獻公任裏克為大將,荀息為副將,率領四百乘戰車進入虞國,虞公也遵守諾言派兵相助,為晉軍當向導。由於兩軍的配合,晉軍迅速攻占虢國的下陽,並大肆掠奪,滿載而歸。

光陰荏苒,日月如梭,轉眼三年過去了。

這一天,荀息又來到虞國宮殿,向虞公要求借道征伐虢國。這次宮之奇正好在朝,當時就向虞公進諫說:“虢國是虞國屏障,虢國如果被消滅了,虞國豈能獨存?晉國是大國,並且正在謀取虢國,現在再次借道征伐,大王千萬不能答應。與侵略者交往,對我們能有什麼好處呢?前次借路,他們攻占了虢國下陽,已屬錯誤,我們豈能一錯再錯?俗話說:‘戶破堂危,唇亡齒寒。’這就是虞國與虢國的關係。”

虞公說道:“三年前晉國借道伐虢,對虞並無損害,此次借道,難道就會有害於虞國?”

宮之奇滿麵愁容地回到家中。他思前想後,決定帶全族人遷離虞國。臨行前,他對一同在朝的幾個同僚說道:“不需多久,晉國即以滅虢之軍滅虞,用不著再興師動眾。”

這年的八月十七日,晉獻公親自率領戰車六百乘,途經虞國攻打虢國。虞公特地遠道迎接,並陪送到虢國的邊境。晉軍直撲虢都上陽。虢國雖然舉國上下同仇敵愾,奮力抵禦,終因以弱對強,又無外援,堅守近四個月後,都城被晉軍攻陷,虢公出逃洛陽,虢國就這樣被消滅了。

晉國滅掉虢國後,迅速回師。到達虞國境內時,虞國仍然是熱情相迎。晉軍駐紮在虞國都城的郊外,晉獻公乘虞公前來相迎的機會,突然發動襲擊,虞公當場被俘。晉軍果然輕而易舉地消滅了虞國。

以上就是假道伐虢的故事。假道是一種掩蓋其真實軍事意圖的具體手段。晉獻公采納大夫荀息的計謀,一箭雙雕,滅了虢國和虞國,就是在“假道”二字上作的文章。虞公之所以受騙亡國,在於貪小利而背大義,不聽忠臣宮之奇“戶破堂危,唇亡齒寒”的良言。

三國時,袁紹離開洛陽,屯兵武陟。因地瘠民貧,缺乏糧草,對富庶的冀州十分垂涎,卻苦無良策。謀士逄紀獻計說:“主公可暗中派人下書公孫瓚,約他夾攻冀州,平分其地。公孫瓚見利忘義,必然興兵。冀州牧韓馥是個平庸之輩,無勇也無謀,一定會向主公求救,冀州便垂手可得。”

袁紹依計而行,公孫瓚果然攻打冀州,韓馥得知,驚慌失措,不顧左右勸阻,向袁紹求救。袁紹大模大樣地來到冀州,把韓馥的權力全部剝奪,反客為主。雖是借機而入,卻無“假道”之嫌,此計自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