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第三套攻占計(4)(2 / 3)

曹休往前一站,厲聲叱問:“仲達接受先帝托孤的重任,何故背叛朝廷?”

司馬懿聞言大驚失色,臉上豆大的汗珠往下滴,望著曹休惶惑地問:“此話怎講?”

曹休把謠言四傳和張貼檄文的事簡單地說了一遍。司馬懿冷靜下來,申辯說:“這是吳、蜀行的反間計,想叫我們君臣之間自相殘殺,他們再乘虛而入。我要親自麵見天子,澄清此事。”

他命令兵馬退下,飛快跑到曹睿車前匍匐稟報道:“我受先帝托孤的重任,安敢懷有異心?這一定是吳、蜀的奸計。為此,我請求陛下允許我率軍出征,先破蜀,後伐吳,報答先帝和陛下的知遇之恩,也表明臣下忠於陛下的心跡。”

曹睿聽司馬懿這麼一說,又猶豫起來。

華歆奏道:“陛下不可交給他兵權。依我之見,最好罷免他的官職,讓他回歸故裏。”

曹睿準華歆所奏,當場削去司馬懿的兵權。

諸葛亮探知此事,懸著的心終於落地。他高興地說:“擒賊先擒王,魏軍去了司馬懿,我還有什麼可憂慮的?”他馬上給後主上一道《出師表》,表明要北伐曹魏,平定中原,以報先帝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

曹軍中沒有了司馬懿這樣有勇有謀的統帥,諸葛亮驅軍如入無人之境,勢如破竹,所到之處,魏軍聞風喪膽。蜀兵不費吹灰之力,就奪取南安、天水、上卦三郡。

告急文書像雪片一樣飛向洛陽。曹睿急得惶惶不可終日。他知道,西涼是長安和洛陽的屏障,西涼一破,兩京指日可陷。他心裏害怕極了,但是,他還是強作鎮靜召集群臣商議對策。

司徒王朗說:“先帝時,曹真為大將,戰無不勝,皇上何不封他為大都督,大概可以退敵?”

曹睿仔細思忖,也找不出一個比曹真更合適的人來,便召曹真上殿,道:“曹將軍,你是先帝托付給我的大臣,有話也不轉彎抹角,現在的戰局不利,想你不會坐視不管吧!”

曹真知道自己不是諸葛亮的對手,唯一能夠與之抗衡的隻有司馬懿將軍,但目前的局勢不能使他過多的考慮其他事情。魏主的旨意,他一點也沒有推諉,慨然受命。

曹真率大軍浩浩蕩蕩出發,不日來到前沿陣地。觀察地勢之後,曹真就跟軍師王朗、副將郭淮商量開了。王朗說:“明日老夫出陣,憑我三寸不爛之舌,就讓諸葛亮拱手來降。”

曹真一聽,有這樣省心的事,何樂而不為。隻要諸葛亮一降,蜀軍就成無韁之馬,那麼,我們隻要提一旅之師,就達蜀國的西川。先帝欲統一中國的宏願就要在我的手裏實現了。曹真太天真了,曾經舌戰群儒的諸葛亮,諒一個王朗哪能與他較量?

果然,第二天,兩軍對陣之後,諸葛亮輕輕幾句,就把王朗活活地氣得撞下馬來摔死了。

曹真一驚,趕快叫人把王朗屍首抬回營帳,隨即傳令兵馬撤退。初次交鋒就失去一位軍師,無形之中給士兵的震懾是可想而知的。就是曹真,雖然在戰場滾爬了幾十年,還從來沒有碰到過幾句話就把人殺死的事情,他凝視著蒼遠的天穹,一言不發,眉宇間流露出深深的憂悶和懼怕。副將郭淮說:“都督放心,我有一計,可使諸葛亮死無葬身之地。軍師已死,蜀兵料我方為軍師治喪,夜間必來劫寨。我們分為四路,兩路兵從山僻小路,乘虛去劫蜀寨;兩路兵伏於寨外左右擊之。”

曹真熟讀兵書,也料諸葛亮必來劫寨,郭淮的一番話正中下懷,心裏一高興,精神大振,趕快進行布置。

諸葛亮對曹真之輩的肺腑洞察得一清二楚,索性來一個將計就計,把曹真的四路兵殺得落花流水,鬼哭狼嚎,曹真也隻得逃往西羌求借救兵去了。

諸葛亮一連串的獲勝,人心大振,蜀兵個個隻盼望著衝出祁山,殺過長安,直取洛陽的一天快點到來。諸葛亮何嚐不如此設想呢?作為一個軍事指揮官,很清楚北伐中原的關鍵在哪裏。他正為這事憂愁呢!

正在這時,一個好消息憑空而降:曾經降魏的孟達思念故主,想重新舉旗歸蜀。今特派遣使者持書信拜見諸葛亮丞相。諸葛亮心想:如果孟達傾新城之兵,再會合金城、上庸兩處兵馬,徑取洛陽;我方直攻長安,兩麵夾攻,大事指日可成。他馬上召見使者,詢問詳情。突然,蜀軍細作入報,說是魏主重新起用司馬懿,加封為平西都督。還有魏主親自出征,已到達長安下榻。諸葛亮心裏一驚,馬上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當時馬謖在旁,就問:“丞相何故這麼驚訝,諒一個曹睿何足道哉!”

諸葛亮看著馬謖,嚴肅地說:“曹睿我倒不怕。司馬懿足智多謀,他知道新城地勢險要,是洛陽的門戶,如果一旦知道孟達起事,他沒有不舉兵剿滅的道理。我擔心的是孟達輕舉妄動,自取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