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王連忙派人追趕屈瑕,但沒有追上。
果然不出鄧曼夫人所料,屈瑕被勝利衝昏了頭腦,狂妄自大,獨斷專行,聽不進一點不同意見,甚至通告全軍:“敢於進諫者要受刑罰。”
楚軍的動向早就被羅國偵察得一清二楚。大夫伯嘉對羅國國王獻計道:“屈瑕居功自傲,必然會輕視我軍。當初他們攻打絞國時用的是拋磚引玉之計,我們給他來個照貓畫虎。先故意示弱,誘敵深入,使敵軍驕傲,然後聯合盧戎軍隊夾擊楚軍,一定可以獲勝。”羅國國王同意了。
這時,楚軍到達鄢水,軍隊渡河,爭先恐後不成行列,又沒有設防。
到了羅國邊境,守軍一戰即潰。屈瑕更加輕視羅軍。
到了羅國城外,楚軍亂糟糟地還沒有紮下營來,羅國和盧戎的軍隊突然如猛虎下山般從兩邊夾擊過來,把楚軍打得大敗。
屈瑕無顏回國,吊死在荒穀中。他一生身經數戰,成敗都在於這拋磚引玉之計。體現了為將者的幸與不幸。
古代兵書《百戰奇略·利戰》有雲:“凡與敵戰,其將愚而不知變,可誘之以利,彼貪利,而不知害,可設伏兵以擊之,其軍可敗。法曰:‘利誘而誘之。’”釣魚需用餌,“引玉”應“拋磚”。先讓敵人嚐點小甜頭,才有可能使之吃大苦頭。
迷惑敵人的辦法很多,最好的辦法,不是似是而非,而是用類似的辦法解除敵人的疑心。凡是用張設旗幟,敲鑼擊鼓去迷惑敵人的,是似是而非的辦法;凡是用老弱殘兵,或軍糧柴草去迷惑敵人的,是類似的辦法。這就叫拋磚引玉。
東漢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紹在官渡(今河南省中牟縣東北)地區互相對峙。袁紹兵力數倍於曹操,占有很大優勢。
袁紹派謀士郭圖和大將淳於瓊、顏良等到白馬(今河南滑縣東北)進攻曹操的部將劉延。袁紹自己則兵進黎陽(今河南省浚縣東南),準備南渡黃河。
四月,曹操率軍北進援救劉延。謀士荀攸獻計說:“我軍兵少勢弱,難以抵擋袁軍,必須分散敵軍兵力,才能取勝。您帶一部人馬去延津擺出準備北渡黃河攻擊袁紹後方的架勢。這樣,袁紹一定會西來應戰。然後我軍以輕裝直撲白馬,乘敵軍沒有準備來個突然襲擊。”
曹操采納了荀攸的建議,分兵開赴延津。袁紹果然上鉤,率主力到西邊堵截。而曹操則率輕騎馳援白馬。正在圍攻白馬的袁軍大將顏良根本沒有防備,被曹軍大將關羽斬於千軍萬馬之中,顏良部屬全都歸附了曹操。
袁紹聞訊,氣得七竅生煙,準備全軍出動,強奪官渡,和曹軍決戰。謀士沮授竭力勸阻,袁紹非但不聽,還撤了沮授的官職。
曹操聽說袁紹大軍直向官渡逼進,便和謀士荀攸商討對策。按荀攸的建議決定,用拋磚引玉的辦法破敵。
當晚,曹操點齊精銳騎兵一萬,人銜枚,馬摘鈴,星夜馳往延津。
趕到延津附近,曹操下令卸下馬鞍,留下輜重,並且把馬也放了,然後隱蔽在兩旁的山上。
延津古道,一片狼藉,馬匹輜重,丟棄滿地。呈現出一副曹軍倉皇逃走的樣子。
然而,古道旁的樹林中,不時出現兵刃在月光中反射的清冷的寒光,使樹林上空彌漫的殺氣更加濃重了。
清晨,陽光刺破了延津古道上的薄霧,給遍地的輜重鍍上了一道金邊。
曹軍將士伏在林間,鎧甲上沾滿了露水,但一動不動,緊密地注視著路上的動靜。
誘人的“磚”擺在路上。不久,袁紹手下的大將文醜帶領萬餘先頭部隊來了。袁軍一見遍地財物,都紅了眼睛,紛紛衝上前去搶奪。甚至有的士兵為了搶奪同一件東西而廝打起來。袁軍亂作一團,文醜已經控製不住了,實際上這個不識機謀的武夫根本就沒想控製。
突然,響起一陣如雷的鼓聲,曹軍有如神兵天降,從兩邊殺了過來。
袁軍頓時驚慌失措,紛紛抱頭鼠竄。文醜猝不及防,在亂軍之中被關羽砍下馬來。主將被斬,袁軍士兵如同沒頭蒼蠅一般,東撞西竄,潰不成軍,完全喪失了戰鬥力,又無處可逃,隻好束手就擒。
延津古道一場混戰,曹操收降了文醜的全部兵馬。
曹操采用聲東擊西和拋磚引玉兩計,連續取得了兩次勝利,使袁紹損兵折將,士氣大挫,為奪取官渡之戰的全麵勝利,創造了有利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