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第二套敵戰計(2)(3 / 3)

韓信深知,如果從臨晉關渡河,損失太大,難以成功。他決定再施“暗度陳倉”的計謀。他佯裝準備從臨晉關渡河決戰,調集人馬,趕造船隻,暗中卻派人沿黃河上遊察看地形。經過認真調查,韓信決定從黃河上遊夏陽(今陝西韓城南)渡河,那裏地勢險要,魏兵守備空虛。韓信一麵命大軍向夏陽調集,一麵佯裝從臨晉關渡河,派兵丁擂鼓呐喊,推船入水,做出強攻的樣子。魏軍無論如何也沒想到,就在漢軍佯裝大舉強渡的時候,漢軍已在韓信率領下從夏陽渡河後,直取魏都平陽(今山西臨汾),等到西魏王豹得到消息,派兵堵截漢軍,已經來不及了。漢軍生擒魏王豹,占領了西魏。

隔岸觀火九

陽乖序亂,陰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勢自斃。順從動豫,豫以順動。

違逆正常越發展越亂,陰陽變化有序,才穩定大局。殘暴凶惡,反目成仇,必然自取滅亡。順其自然,當有所得;陰陽順理,不能強求。

隔岸觀火,就是“坐山觀虎鬥”,“黃鶴樓上看翻船”。敵方內部分裂,矛盾激化,相互傾軋,勢不兩立,這時切切不可操之過急,免得反而促成他們暫時聯手對付你。正確的方法是靜止不動,讓他們互相殘殺,力量削弱,甚至自行瓦解。

東漢末年,袁紹兵敗身亡,幾個兒子為爭奪權力互相爭鬥,曹操決定擊敗袁氏兄弟。袁尚、袁熙兄弟投奔烏桓,曹操向烏桓進兵,擊敗烏桓,袁氏兄弟又去投奔遼東太守公孫康。曹營諸將向曹操進言,要一鼓作氣,平服遼東,捉拿二袁。曹操哈哈大笑說,你等勿動,公孫康自會將二袁的頭送上門來的。於是下令班師,轉回許昌,靜觀遼東局勢。公孫康聽說二袁來降,心有疑慮。袁家父子一向都有奪取遼東的野心,現在二袁兵敗,如喪家之犬,無處存身,投奔遼東實為迫不得已。公孫康如收留二袁必有後患,再者,收容二袁,肯定得罪勢力強大的曹操。但他又考慮,如果曹操進攻遼東,隻得收留二袁,共同抵禦曹操。當他探聽到曹操已經轉回許昌,並無進攻遼東之意時,認為收容二袁有害無益。於是預設伏兵,召見二袁,一舉擒拿,割下首級,派人送到曹操營中。曹操笑著對眾將說,公孫康向來懼怕袁氏吞並他,二袁上門,必定猜疑,如果我們急於用兵,反會促成他們合力抗拒。我們退兵,他們肯定會自相火並。看看結果,果然不出曹操所料。

戰國後期,秦將武安君白起在長平一戰,全殲趙軍四十萬,趙國國內一片恐慌。白起乘勝直逼國都邯鄲,趙國指日可破。

趙國情勢危急,平原君的門客蘇代向趙王獻計,願意冒險赴秦,以救燃眉。趙王與群臣商議,決定依計而行。

蘇代帶著厚禮到鹹陽拜見應侯範雎,對範雎說:“武安君這次長平一戰,威風凜凜,現在又直逼邯鄲,已經是秦國統一天下的頭號功臣。我可為您擔心呀!應侯現在的地位在他之上,恐怕將來就不得不位居其下了。這個人不好相處啊。”

蘇代巧舌如簧,說得應侯沉默不語。過了好一會兒,才問蘇代有何對策。蘇代說:“趙國已很衰弱,不在話下,何不勸秦王暫時同意議和。這樣可以剝奪武安君的兵權,您的地位就穩如泰山了。”

範雎立即麵奏秦王:“秦兵勞苦日久,需要休整,不如暫時宣諭息兵,允許趙國割地求和。”秦王果然同意。結果,趙國獻出六城,兩國罷兵。

白起突然被召班師,心中不快,後來知道是應侯範雎的建議,也無可奈何。

兩年後,秦王又發兵攻趙,白起正在生病,改派王陵率十萬大軍前往。這時趙國已起用老將廉頗,設防甚嚴,秦軍久攻不下。秦王大怒,決定讓白起掛帥出征。白起說:“趙國統帥廉頗,精通戰略,不是當年的趙括可比;再說,兩國已經議和,現在進攻,會失信於諸侯。所以,這次出兵,恐難取勝。”秦王又派範雎去動員白起,兩人矛盾很深,白起便裝病不答應。秦王說:“除了白起,難道秦國無將了嗎?”於是又派王紇攻邯鄲,久攻不下。秦王又令白起掛帥,白起偽稱病重,拒不受命。秦王怒不可遏,削去白起官職,趕出鹹陽。這時範雎對秦王說:“白起心懷怨恨,如果讓他跑到別的國家去,肯定是秦國的禍害。”秦王一聽,急派人賜劍白起,令其自刎。可憐,為秦國立下汗馬功勞的白起,落到如此下場。

當白起圍邯鄲時,秦國國內本地無“火”,可是蘇代點燃範雎的妒忌之火,製造秦國內亂,文武失和。趙國隔岸觀火,使自己免遭滅亡。

此計還有另外的說法,如“坐山觀虎鬥”,“坐收漁人之利”都是這個意思。施用此計,特別要掌握“火候”。大軍事家孫臏,曾用此計大勝敵軍。

公元前324年,魏國軍隊直逼韓國國都。韓昭侯見魏兵來勢凶猛,難以抵擋,就派人到齊國請求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