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第二套敵戰計(1)(2 / 3)

史高、弘恭還不甘心,要置肖望之於死地,又“無中生有”陷害肖望之。他們在皇上麵前誣告肖望之說:“肖望之不認罪,心懷不滿,還讓兒子鳴冤,歸罪於陛下。自以為當過陛下老師,就大膽妄為。”漢元帝是個沒有主見的人,也不調查就同意史高等人的意見了。

肖望之終生受人尊敬,哪受得了這等不白之冤,不願意下獄受辱,便憤然服毒自殺了。宋代奸相秦檜也曾以“莫須有”罪名把抗金名將嶽飛害死,不也是“無中生有”嗎?

暗度陳倉八

示之以動,利其靜而有主,益動而巽。

公開顯示假動作,有利於暗中進行的真正行動,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無盡的。

暗度陳倉,意思是采取正麵佯攻,當敵軍被我牽製而集結固守時,我軍悄悄派出一支部隊迂回到敵後,乘虛而入,進行決定性的突襲。

此計與聲東擊西有相似之處,都有迷惑人、隱蔽進攻的作用。二者的不同之處是:聲東擊西,隱蔽的是攻擊點;暗度陳倉,隱蔽的是攻擊路線。

此計是漢大將軍韓信創造。“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是古代戰爭史上的著名成功戰例。

公元前206年,劉邦與項羽開始爭奪天下。

項羽人多勢眾,擁兵四十萬,而劉邦隻有十萬。項羽因此將劉邦擠出鹹陽,成為事實上的皇帝。他因握有重兵,睥睨群雄,號令天下,自封為西楚霸王。

群雄中,唯有劉邦可與之相抗。為了解除劉邦帶來的威脅,項羽聽從範增的建議,封劉邦為漢王,把巴蜀漢中給他,以南鄭為都城。又封了秦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三人為王,領有三秦土地,堵住蜀漢通往中原的通路。

劉邦聽從張良和蕭何的建議,暫且委曲求全,退居漢中,以養精蓄銳,待他日再圖天下。

項羽將劉邦趕往漢中不說,又強令張良回到原來的主子韓王那裏。原來項羽素忌劉邦有張良輔佐,屢建功業,因此調走張良,就等於使劉邦減少了一個出謀劃策的人。

到了出發這一天,劉、張二人依依不舍。張良送劉邦到十裏長亭,請求劉邦屏退左右,向他獻上了一條密計。唯見劉邦連連頷首,也不知他們說了些什麼。

隨後張良深施一禮,轉身告辭。劉邦也引領大隊人馬,浩浩蕩蕩地離了三秦,向漢中行進。

從關中到漢中,有一段道路地勢險絕,建有三百裏棧道,人隻能從棧道上通行。

劉邦率眾通過棧道,走到將至一半的時候,後隊人馬忽然亂了起來。隻聽人們紛紛亂嚷:“不好了,著火了!”“棧道被燒了!”

回頭看去,後麵的棧道已湮沒在一片火海之中!

劉邦手下的人,多是山東一帶的農民,多年遠離家鄉,思鄉心切,而今棧道被燒,斷了歸路,登時個個心急如焚。

人們議論起失火原因,有人說,他親眼看到是張良派人放的火,頓時眾人忍不住咒罵起來,說張良火燒棧道,斷絕了歸路,使我們永遠不能回鄉再見父老,真是太狠毒了。群情激憤,紛紛要求漢王劉邦殺回去。

劉邦卻好像沒發生任何事情一樣,隻是催促部下西行,到了南鄭再說。眾人不敢違命,隻有忍氣吞聲,低頭前進。

隊伍的後麵仍舊是黑煙滾滾,烈焰衝天!

須知張良火燒棧道,雖然斷絕了漢軍的歸路,卻是一著妙算。一是要項羽知道,劉邦一去就不回來了,連路都毀了,讓項羽放心,不再防備劉邦。二是告訴其他諸侯,棧道已燒,從此杜絕出入,使他們知難而退,不敢進犯。張良臨行之時叮囑劉邦的,就是這一計策。所以劉邦見棧道被毀,毫不驚慌,一心一意地奔往南鄭。

劉邦在漢中休兵養士,安息了兩月,手下的將士耐不住思鄉情緒,都萌東歸之念。

一天,有人報告又抓回了幾個開小差的兵士。

劉邦歎道:“這些人跟了我多年,現在卻耐不住寂寞。不要責罰他們吧!誰願意回家,我給他路費。以後不要再抓了。”

這時有人乘機向劉邦進言:“漢王,當初項王分封諸侯,給的都是離自己家鄉近的地方,唯獨把您封到南鄭,這與貶謫何異!何況我們都是山東人,不服這裏的水土;人們思鄉心切,日夜盼望著回歸故裏。漢王為何不帶我們回到關中,與項王爭奪天下?現在還有許多諸侯不服項王;如果等到天下安定,人心思寧,恐怕到那時,再想與項王爭天下,就太難了。”

劉邦說:“我又何嚐不想念家鄉,隻是一時之間,難以東歸,你們不要心急。”

正說著,忽有軍吏進來報告:“蕭何丞相乘了一匹快馬,往東北方向去了。”

劉邦一聽大驚失色,忙道:“我正想和他商議東歸之事,怎麼他竟不辭而別?難道……”他不敢再往下想下去,急令軍士速速追趕。

此刻,劉邦心裏亂極了。張良已走,又失去了蕭何,如同被人卸去左膀右臂,把劉邦急得如同熱鍋上的螞蟻,又憂又急,吃不好,睡不下。

一連兩日,未得蕭何的任何消息。劉邦正欲派人再去追尋,忽見一人踉踉蹌蹌地跑了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