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第一套勝戰計(3)(3 / 3)

平定李自成義軍之後,清兵馬上向中原各地進軍,並最終統一了天下。

多爾袞對於中原早已垂涎三尺,一直時機不成熟。他正是趁明朝內亂之時,“趁火打劫”進軍中原。否則清軍是不會順利入關的。

“趁火打劫”術在軍政活動中,先要製造一種“氣氛”,即燒起對方之“火”,然後“趁火打劫”。

西漢末,王莽就先製造“環境”,將女兒立為皇後。當時,漢平帝隻有十幾歲,沒有成親。他想把自己的女兒嫁給平帝。他女兒當上皇後,他的地位就會越發鞏固了。

一天,他向太後建議:“皇帝即位已三年了,還沒有立皇後,現在應該操辦此事了。”

皇太後一聽,自然應允。王莽心想,達官貴人都想把自己的女兒嫁給皇帝,許多女孩都比自己的女兒強,不費心思,是當不上皇後的。於是,說:“我無功無德,女兒才貌也平常,請您下令不要讓我女兒入選吧。”太後沒有看透他的真意,反覺他“真誠”,就下詔:“安漢公(王莽的封號)之女,乃是我娘家的女兒,就不用入選了。”

這一道詔書,反而突出了王莽的女兒,引起了朝野的同情。不少人為王莽的女兒說話,甚至要求把王莽的女兒選為皇後。這樣氣氛出現之後,王莽便派人去勸止,越勸說情的越多。太後無法,隻好收回詔書讓王莽的女兒入選。

王莽抓住這個時機,假惺惺地說:“應從征召的女子中,挑選最合適的人立為皇後。”引得朝廷的大臣們力爭:“立安漢公之女為皇後乃是人心所向。”他看到時機已成熟,也不再推辭。不久,王莽之女選入漢宮,立為漢平帝皇後。

王莽為自己的女兒爭立皇後的事件,就是在製造氣氛中“趁火打劫”,一舉成功的。

北魏大都督侯淵奉旨討伐盤踞在蘇州的韓樓,一路上虛張聲勢,深入敵境。兩軍在蘇州附近遭遇,侯淵設伏兵將韓樓殺得大敗,俘敵五千。

如何對待五千戰俘,侯淵部下發生了分歧,有的要求收編,有的主張殺光。而侯淵卻認為孤軍深入,不能和敵人硬拚,必須用計使敵人互相猜疑,才能相機取勝,便說服左右,發還馬匹和兵器,將俘虜全部釋放回蘇州。當夜他率部兵臨城下,韓樓果然懷疑俘虜叛變,自相殘殺,城內一片混亂,侯淵趁火打劫,一舉攻下蘇州。

聲東擊西六

亂誌亂萃,不虞,坤下兌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敵方指揮不當,內部混亂,就不能判明和應付突然事變的發生,可利用其混亂無主這一點戰勝它。

聲東擊西,是忽東忽西,即打即離,製造假象,引誘敵人作出錯誤判斷,然後乘機殲敵的策略。為使敵方的指揮發生混亂,必須采用靈活機動的行動,本不打算進攻甲地,卻佯裝進攻;本來決定進攻乙地,卻不顯出任何進攻的跡象。似可為而不為,似不可為而為之,敵方就無法推知己方意圖,被假象迷惑,作出錯誤判斷。

漢高祖劉邦戎馬征戰,奪取天下以後,為使政權不落入外姓人手中,就想出一個辦法,把自己的親屬分封到各地為諸侯王,封地大的諸侯國“跨州兼郡,連城數十”。其中封地最大的是吳、楚、齊三國。

各諸侯王都獨霸一方,在國內自己征收賦稅,熬鹽造錢,成為漢朝中央政權的一塊嚴重心病。

吳王濞是漢高祖哥哥劉仲的兒子。高祖十一年秋天,淮南王英布造反,向東合並了荊國,挾持荊國的兵馬,向西渡淮水,攻擊楚國,劉邦親自帶兵討伐。

劉仲的兒子沛侯濞年僅二十,隨軍出征,英勇善戰,力大無比,屢建戰功。荊王劉賈被英布殺死,沒有後嗣。高祖考慮吳郡、會稽的人強悍,如果不派一位勇壯的侯王恐怕難以鎮服他們,兒子們幼小,於是就封侄兒劉濞在沛地為吳王,統治東陽郡、鄣郡、吳郡等五十三個縣城。